工大人社区,是在校学生参与运营管理的浙江工业大学学生社区,而@工大人zjuter 作为社区官方微博,承载着联系学生的主要目的。
作为工大人自己的微博,@工大人zjuter,在主页中如此介绍自己——校园新鲜事、师生交流、校园招聘、活动现场、校友资讯、社团活动、互帮互助、工大事尽在@工大人zjuter。从2011年2月的第一条微博,到今天的第3535条,两年多的时间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是体现数字背后信息服务的价值,以及一直在幕后默默努力的主页君。

“我们是一个团队运营,不过只有两个人”
3月16日8点25分,已经毕业的Panda(化名)拿起手机编辑了一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大概8点20发。”的微博,配上图片,按下发送键之后,它就出现在了@工大人zjuter的主页上。随后,网友们在这条微博上转发、评论,来表达对央视315晚会后热门短句“大概8点20发”的看法。
“我们是一个团队运营,不过只有两个人”。抹茶(化名)对记者说道,“关注我们微博的主要是工大校友和在校学生,以及学校的一些组织团体。”
2010年9月,刚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的Panda进入浙江大学读研。在小和山生活了四年的他发现工大的校网上服务类信息相对比较少,学生们很难找到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于是自行建立了http://www.zjuter.com的网站,专门用来转载和分享校内外有关工大的信息。
2011年,微博开始流行。各大高校都建立起了官方微博。为了更好地与师生们互动,Panda做了个程序,将网站新闻通过连接直接发到新浪微博。渐渐地,他在微博上不断收到校内外的粉丝咨询有关学校事情的问题,比如各学院历年的考研政策以及录取率等。
于是,他开始改变“机器人式”的状态发表,参考了各大名校的官方微博,特别是厦门大学“嘉庚学子”官方微博的运作模式,主动搜集资料,编辑信息,专心管理微博,粉丝也从零涨到了近三千人。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度的。”Panda坦言。
2012年,Panda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忙碌的毕业季使他忙得透不过气,不在学校的他,因为无法接触到同学和老师,很难帮助网友解答问题。当年9月,通过微博的公开招新和面试,抹茶和另外一位王同学成功加入了团队。不过由于王同学身体的原因,最后只有抹茶留了下来。
“我周围的人几乎不知道是我管理这个微博的”
抹茶的加入,让微博的运作更加顺畅。一有空,身为微博控的她,就会刷一下主页,与粉丝互动,分享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2012年9月一开学,抹茶利用专业所学为@工大人zjuter做了海报,将其张贴在各个寝室楼下进行宣传。虽然期间也涨了一些粉丝,但效果并不怎么明显。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团队成员想到了与浙江工业大学学生会进行合作,如在TOP10比赛期间,通过“关注@工大人zjuter,转发并@好友即可活动TOP决赛门票”的活动,粉丝以每天近百个的人数增长,扩大了知名度。一学期结束后,粉丝数竟扩大了一倍,达到了六千多。
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团队发现,大家对校园景观的图片最感兴趣。新年之际,团队策划推出了“美在工大”的活动,寄送印有工大照片的明信片给转发前20的粉丝,通过这样“线上+线下”的互动,获得了很好的反馈。
“看着自己努力管理的微博一步步前进,我们心里可高兴啦,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跟学校有近距离的接触,虽然已经踏上工作,但总觉得母校不曾离开。”Panda说,“不过,我周围的人几乎不知道是我管理这个微博的”。
同样低调的还有抹茶,除了室友,差不多没有人知道她的这个身份。
“这是一个服务的平台,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食堂的饭菜怎么老不换啊?”,“校园综合服务大厅是干嘛的?”,“屏峰校区打的到汽车北站要多少时间多少钱?”……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这个来自民间的工大人“官方”微博,并把“微博控”喜欢“吐槽”、爱问问题的习惯带到了那里。师生们在网上发微博,为校园管理“挑刺”、提意见,却也流露出对学校的真感情。
@工大人zjuter的维护微博的原则是,如果不是粗话脏话以及无聊的信息,团队基本会替师生转发。而有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如果曝光能够服务师生,经过讨论后也会予以转发。
当然也有人质疑过@工大人zjuter凭什么代表工大人,它不过是未被认证的一个小号。对此,抹茶往往会很耐心地发私信跟怀疑的人解释,自己只是将其作为兴趣,尽自己所能帮助工大人。
“这是一个服务的平台,我们期待你的加入。”远在他乡工作的Panda说道,“我希望自己能够逐渐淡出,而非主导,欢迎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我们的团队。”
对于@工大人zjuter 微博下一步的运营,团队规划将出品更多的原创内容,创造更多具有人情味的信息内容。毕竟开通微博不是目的,服务师生才是关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