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与太平军在江西交战。
导语
今年是太平天国灭亡150周年。对这一造成无数生灵死难之运动,做出深刻反思,应仍有其现实价值。此为系列反思之第五期。
正文
所谓“太平天国运动”,上起1851年“金田起义”,下迄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前后历时十四年。对其后果,史学家简又文的看法是:“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而论,太平天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无匹也。”
简氏毕生研究太平天国史,著有《太平天国典制通考》、《太平天国全史》等名作,搜罗了有关太平天国的绝大部分史料。简氏如此说,自当有他的道理。如史料所载:
太平军三次攻破扬州,使“扬州因死尸堆积如山,不堪其臭……官军埋尸,有一二里之长。”①占领南京后,“有仓卒路遇者俱被杀,城初破,尸横街巷皆满”②,“城内绅耆袷民阖室自焚,及投水雉经服毒,不计其数”。③
当时城北“尚有百姓潜伏者,贼以搜物至其处,觉焉,乃惊散男子,驱女子赴水汉西门外,尽杀之,弃诸河。”④
此类残忍行径,俱非以“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即可轻易谅解。更何况,为满足战争所需补给,除缴获战利品、劫掠府库外,太平军还有“打先锋”之惯例——所谓“有专事搜括之贼名曰打先锋”,他们“每至一处,即肆意掳掠,必招本地无赖为眼目,就富家大小,以次搜索。有预为埋藏者,亦十不免一。”⑤后来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开征田赋,也以此威胁百姓,“谓钱粮不清,将打先锋也。”⑥
因“打先锋”盛行,以至苏州、常州一带“富户百无一存”,南浔“世家大族,转瞬几成绝户”。城市彻底残破后,太平军遂改“掳城”为“掠野”——抢割粮食。1861年,太平军攻湖州,“其田之无水者,则稻子早被贼割去,居民处无以为食。”第二年,还是在湖州,太平军“复四处刈割稻,靡有孑遗,连稻尚青,未及实数,亦割以饲马”。⑦
天京城外,湘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交战。
太平天国战祸所引发的直接后果,第一,是造成大量土地荒芜。“江南地方,……田地类多荒废”;苏南地区,“抛荒者居三分之二”;在浙江,荒芜的田、地、山、荡,据各属册报,达112366顷;而各省“以皖南荒田为最多……如宁国、广德一府一州,不下数百万亩。”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说,“浙江此次之变,人物凋耗,田土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现届春耕之期,民间农具毁弃殆尽,耕牛百无一存……”⑧
其二,是造成江南地区人口的巨大损失。其具体数字,学界至今虽无定论,然均一致估计在数千万以上。亲历天国之乱的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认为至少当有5000万人损失;当代人口史学者曹树基,则研究估计约有7330万。总体数据虽难精确,但由地方统计数据自可管窥损耗之巨——如苏州在1830年时有户口341万,到1865年已只剩下129万,损失过半。⑨这数千万损失人口,或直接死于战乱,或死于因战乱而引发的饥荒与瘟疫。
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奈何史学大家们的慧眼,敌不过时代之洪流,太平天国终究还是一度被高高捧上了神坛。
注释
①鹤湖意意生:《癸丑纪闻录》,载《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15页。
②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载《中国近代史通鉴.太平天国》,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463页。
③
④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载《中国近代史通鉴.太平天国》,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444页。
⑤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附记三》,载《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
⑥佚名:《避难纪略》,载《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1页。
⑦沈梓:《避寇日记》,转引自扬天宏:《太平天国的租赋关系》,《历史研究》1987年第五期。
⑧周武:《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杂志》2003年第1期;章士晋:《太平军在宁绍台》,宁波出版社2001年,第197页。
⑨华强、蔡宏俊:《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首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