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原题列在这里:

为什么流行音乐界知名的人物如鲍勃迪伦、刘欢等等都不是专业学音乐出身?
为什么英国美国的大多数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著名乐队的成员很少是专业学音乐出身的?中国像刘欢李建等人也不是专业学音乐的? 专业音乐学院如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在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很少有什么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出现?如果不擅长或者不屑创作流行音乐,可是为什么古典音乐也没出几个作曲家和音乐家呢?国内外为什么也不能出现像巴赫、肖邦、莫扎特等大师级的人物?

一、「不是专业学音乐出身」不等于「没进行过专业音乐训练」

刘欢从小就学相声和戏曲,参加了小学宣传队到处参加演出。后来上大学后,去地方支教教得也是音乐。他一直在把音乐当作专业进行学习和自我训练。李健就更别提了,爹妈都是黑龙江京剧院的,14 岁学吉他,高考时直接当特长生考进的清华,进校后各种演出、文艺活动不断。中国流行音乐的门槛本来就不高,上面二位的(自我)训练强度绝对足以保证他们超越行业平均水平。

二、流行音乐产业分工精细,各个工种的岗位要求差别巨大

公众只会关注歌手,但一首歌曲是由词曲作者、编曲、乐手、录音师、混音师、制作人,等等共同完成的。而这些幕后环节,对专业技能要求极高。这些职业不仅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还有经过系统的,有深度的学习。

而某些领域,比如影视配乐,基本上都是专业选手们的天下,因为门槛太高了。John Williams 和 James Horner 可是正经有茱莉亚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文凭的。即便是靠电子合成器入行的 Hans Zimmer,从小也被钢琴家母亲逼着学琴呢。

三、流行音乐价值相对多元,音乐水准并不是唯一评价标准

题目里提到的 Bob Dylan ,诗写得好,长得还帅,又赶上美国民权运动和思潮解放,Dylan 的诗歌与他的社会活动效果相互叠加,即便他歌唱得烂,琴弹得更烂,照样卖唱片。况且人家还有制作人把关,有整个唱片公司做包装宣传。

四、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的本科作曲教育,注重对作曲技能本身的传授和训练,而研究生的学习,都是为了对作曲这一学科进行总结、分析和理解而设置的。至于歌手、乐手,大多数从高中或者职业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入行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上大学?近的如 Katy Perry,Taylor Swift,老的如 Barbra Streisand ,Madonna,都没上过大学。

五、中央音乐学院,乃至中国的整个音乐教育,确实也存在问题

我国建国以后继承了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和理念,追求高大全,忽视应用不接地气。为了发掘那可能存在的一两个数学家,把一代孩子的数学教育拔高到一个变态的标准,这你们都知道。音乐也一样。学钢琴的都要以演奏家为目标,进了作曲系上来就写十二音无调性。谁要是弹点爵士,或者写写流行歌,就是不务正业。搞严肃音乐的老看不起搞流行的,一边眼红,一边又不屑,很分裂。真没必要,咱就不展开了。

美术界就好得多。油画系版画系国画系就闷头创作,设计系动画系艺术管理系,就到处挣钱。我不说你肤浅市侩你也别说我穷酸迂腐。音乐学院对通俗音乐、应用音乐未免还是太抗拒,有点不合时宜了。美国为什么文化产业强大啊,分工嘛。像搞各种各样突(稀)破(奇)创(古)新(怪)的,去学 Composing,想出名挣钱接地气的,去学 Songwriting,多好。咱国内就缺研究 Songwriting 的,别去想复调对位转调,就去研究各种主调和声连接,打磨主副歌旋律,斟酌词曲咬合,等等。音乐学院本有那么大的专业和生源优势,把流行乐坛白白拱手让给了外面那些草台班子,唉。

关于 Composing 和 Songwriting 的区别,请延伸阅读:聂耳不是作曲家(作者:王西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