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导评里,麦兆辉描述了这件事。
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那天要演这场戏的时候,在片场,廖启智一直拿着口琴在那儿吹。剧组在忙,然后一直听到口琴声,于是大家就觉得奇怪了。然后智叔忽然走向两个导演,淡淡地说,他想吹口琴。刘伟强和麦兆辉就觉得很茫然,面面相觑,然后问智叔是什么意思。可是智叔也不解释(我想智叔的性格大家也可以想像的)……然后智叔就走了,又去旁边吹口琴……问他是不是拍杀完人吹口琴,他也不给答案……
等到拍完智叔俯视被绑住的黑鬼的这个镜头,导演就跟智叔说,智叔,要不这样吧,杀完人吹口琴。于是拍了两个方案,一个吹口琴,一个不吹口琴。
很明显,吹口琴的版本符合《无间道》一贯的逼格,所以被征用了。
麦兆辉说,这个经历很有意思。有的演员不会直接把他的想法告诉你,他不会上来跟你说「我们拍完杀人之后拍我在旁边吹口琴吧」,他而是直接拿口琴在旁边吹,给你营造一种气氛出来,实现一种「软性推销」。
麦兆辉说,
这就是演员咯,会做预备工作,又会对一个角色有选择(塑造方法),又会不断在戏里面加分,又和其他人合作。
其实,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无间道》是许多因素合力打造的经典」又一有力注脚。
–
至于吹的为什么是《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观众可以随便理解。不过我不怀好意地猜测:可能智叔吹得顺的曲子也不是很多……
《Auld Lang Syne》对于口琴来说是一首什么曲子?作为一个不识简谱的人,拿着口琴还不熟悉每个音符怎么吹的时候,我试了五分钟就把这首曲子试出来了,二十分钟后就吹得很顺溜了。我从一个音乐盲的角度这么解释吧:《Auld Lang Syne》中的音符按口琴的「吸」和「吹」分类的话,两类掺杂得很均匀,所以很容易吹——这是我知道的「最不考验肺活量的口琴曲」。
–
再这么答下去,似乎《无间道》的导评会全被我答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