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技术性文章了,手抖啊。

其实所有答案都在开发者自己的论文里:

https://www.lytro.com/downloads/resources/renng-thesis.pdf

这论文足足200多页,大部分内容都只能让我不明觉厉,所以我就把自己明的部分贴出来吧。

到底啥米是广场,哦不,光场相机啊,这么多高深解析看不懂啊。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

这就是光场的概念,在感光元件前加一个微透镜的阵列,记录整个景深(光场)里的所有的光学信息。

然后,在理论阶段(05年)的光场相机,是用一台CONTAX的645相机和Megavision fb4040(4096X4096像素)后背组成的。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1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2

微透镜是为296X296的阵列,其它不翻译了。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3

这是光场相机实际生成的RAW文件,经过软件处理之后,得出最后的照片如下: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4

好了,背景介绍到此结束,可以正式答题了,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我的答案是,远谈不上变革!

首先,受限于成像基理,光场相机一定会在像素上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普通相机,因为微透镜阵列势必分薄最后的像素。下面引用一段发明者自己的话: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5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6

作者假设最后35MM画幅的数字感光元件能获得18000X12000分辨率的情况下,他能得到约220万像素,或者更折中点的860万像素。。。。。。。。想想SIGMA的X3感光元件都没人青睐,那么光场相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

其次,还是受限于微透镜阵列的基理,其实际画质一定是远逊于一般相机的。不说其它的,单单将所有阵列中的透镜加工到一模一样的,这就对制作工艺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我猜一定有人跳出来说COMS上面不是几千万个透镜么,所以提前解释下,CMOS上的透镜光学品质不能和成像透镜相提并论,它只需要收集到光信号就可以了)。事实上,200多页的论文里,就花了30页去说明如何在数码上修正各种像差,记得,是数码上,这意味着品质非常有限。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7

最后,不能说是技术上的反驳,更多的是在价值观上的不认同

Lytro Illum 光场相机会给影像记录带来多大的变革?插图8

作者在结论里“狠狠”地批驳了布列松:“拍好照片可不是你丫说的那样,像转个头过去就看到的那么容易!!!”但是,如果简单地通过想把所有信息都保留下来,从而成为好的摄影师,这也是不现实的。景深的控制,可以是说摄影里不亚于对光线理解的一个部分,一个伟大的摄影师,势必懂得通过手中的光圈,决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果有一个厨师,能做出一道包含世间酸甜苦辣的菜式,不用亲口尝试,我都知道这必定不会是让我回味再三的菜式。

所以总结下来,一个像素上吃亏,画质非常一般,所有工作原理还是基于传统光学,其实现的功能也并不是大众最强烈诉求的相机,实在不能用那个变革来形容它。

————————认真完了,吐槽来了——————

搞这么复杂,还不如我来个超焦距简单呢,现在的感光元件这么牛,我随时F22拍,像场够广了吧,ISO6400都是妥妥的,才不搞你这种低像素的货呢。

还有卡帕的例子,也是引用得不当的。卡帕在自传里说了,D day的照片之所以呈现这个效果,主要是因为前期拍摄的时候,海水冰冷,加上前线阵地的恐惧感(真的是死好多人的),使得他极度颤抖,更不幸的是后期时,激动的暗房助手果度加热使感光乳剂融化,最后106张底片只有8张被救回来。以上两点,造成的“失焦效果”事实上跟失焦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他用光场相机的话,会因为相机泡了海水,所以一张照片都没有剩下来。。。。。。。。

— 完 —

本文作者:JY huang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1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Lytro 会对摄影界产生重大冲击,或带来巨大变革吗?
Lytro 相机实现的一张照片可以有多个焦平面供选择,是使用了什么技术原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