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声道的兴起,基于两点。

  • 首先是硬件环境出现了70mm Todd-AO胶片6声轨。

在1928-1930年,Fox已经开始使用70mm胶片。到了1955年,制片人Mike Todd与美国光学公司合作推出了改进的70mm胶片系统,并展示新片《俄克拉荷马》,次年上映了《80天环游地球》。
这个新的70mm胶片系统叫做“Todd-AO”,AO是美国光学的缩写。

Todd-AO不仅将过去35mm胶片的帧速从24帧提高到了30帧,也使用了Todd两年前开发的6通道磁声轨音频系统。

它虽然是70mm胶片,但实际上影像画幅的尺寸和65mm胶片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齿孔两侧各增加了2.5mm的胶片宽度,来记录更多的音频信息。
音频的记录方式,也从35mm胶片的光学记录,变成了磁性氧化物沉积记录。

  • 其次是软件上Dolby Lab对6个声轨的分配重新做了设定。

Todd-AO的6声轨原始设定,是左—左中—中—右中—右—环绕。其中五个声道都位于前方。
60-70年代有大量牛逼电影是采用Todd-AO,或MGM及Panavision研发类似Todd-AO的70mm胶片拍摄的(List of 70mm films)。

但是制作单位并未都采用Todd-AO的6声道设定,很多时候是四声道(没有左中和右中声道),因而这些磁轨实际上是浪费掉的。

到了1976年,MGM拍摄的电影“Logan’s Run”,采用了Dolby Lab的降噪技术。
Dolby由此机会,对Todd-AO的6声轨做出了调整,成为左—低音—中—低音—右—环绕,将原来被闲置的左中和右中声道利用起来,负责低频信号的增强( LFE,low-frequency enhancement)。
它与Dolby之前的Stereo Matrix「立体声矩阵」四声道的设定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只是增加了两个LFE声道,对电影院的硬件改变非常小。

新的四声道+低频增强设定,最初叫做Dolby Stereo 70 mm Six Track。
后来改进成为两个环绕声道和一个LFE声道,被称之为Dolby Surround。此时它的两个环绕声道信号是一样的,因此仍然是四声道系统。

80年代初期,35mm胶片实现了光学数字声轨,亦可容纳6个甚至更多的声道。
70mm胶片因为价格昂贵,逐渐失宠。大部分电影公司只用70mm胶片拍摄部分特殊镜头,而电影发行主要是使用35mm胶片+光学数字多声道伴音系统。

1987年,Dolby推出了改进的Dolby Surround技术,叫做杜比定向逻辑(Dolby Pro Logic),对矩阵进行了编码改善,例如增加了环绕声道的延迟,对两个环绕声道的信号作出相移。Dolby Pro Logic是应用于家庭影院的技术。

1992年,Dolby Digital开始在电影院提供原生独立5.1声道音频信号,实现完全独立的五个声道(左前置—中置—右前置—左环绕—右环绕)加上LFE。2000年,家庭用Dolby Pro Logic II 问世。DD和DPLII,才是真正的现代5.1声道。

整个过程大致如下(红色部分为每个阶段所发生的改进环节):

现在还有70mm胶片电影么?有,IMAX就是。但它可能不是用70mm胶片拍摄的,只是制作拷贝和放映的时候使用了70mm胶片。

(以上答案内容涉及的历史时间未经严格考据)

— 完 —

本文作者:堂主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宁可听二流的立体声,也不听所谓大师的单声道」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在立体声技术成熟的情况下,The Beach Boys 的 Pet Sounds 还是单声道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