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6_64

文_猫乱 摄影_卢慧明

当今全世界草莓年产量大约为2500万吨,绝大多数都是你在超市里能买到的那种。

为了满足现代商品化农业的需求,育种师们一直在努力培育具有更多优良特性的草莓品种:多挂果,果子个头更大、更坚硬,结果期更长,抗病,呈现红唇般的色泽……育种师并非不关心香气和味道,然而要在一代又一代的杂交之后保存这些性状实在非常困难,每次有新的性状加入,育种复杂程度都会提高。人们不得不优先保留那些生存相关的性状,而且必须承认,一级客户包括苗圃、物流商和食品商首先关注的是产量、运输的方便程度和卖相,而非口味。

几次失望的超市之行后,我们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记忆,难道儿时吃到的香甜柔嫩的草莓只是错觉?

香气满屋

草莓的芬芳甘甜,自石器时代就为人类所热爱。

野草莓在世界上气候温和的地区广泛分布,数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采集对象。16世纪或者更早,人类开始尝试种植草莓。当欧洲人抵达北美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名叫“圣女草莓”(Fragaria virginia)的本地品种,能结出成串小巧美味的果子,于是法国人将它带回了巴黎。到了17世纪早期,一名法国军事工程师兼间谍弗雷泽(Amédée-Francois Frézier)在智利沙滩上发现了一种果子硕大的草莓,之后命名它为“智利草莓”(Fragaria chiloensis)并运送回自己的故乡。二者的杂交后代Fragaria × ananassa正是当今栽培草莓的祖先,如此性感的水果源自法兰西的一场跨大陆的爱恋,实在是天造地设。

在量产草莓大行其道之时,那么,一些农夫和园丁还在自留地里种着“传家宝”。比如指甲盖大小的“野草莓”(Fragaria vesca),法语为“fraises des bois”,可以是红色、黄色或白色,有着普通草莓、菠萝和玫瑰的混合香味。

另一种是个头稍大的麝香草莓(Fragaria moschata),表面有着铁锈红或紫红色的瘦果(就是那个芝麻大小的颗粒),白色或粉红“果肉”(发育而成的花托)十分幼嫩。

今年5月,这种曾在19世纪风靡的草莓再次在英国上市,每100克卖到5英镑。供应商尼基·巴格特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这是我们在维特罗斯(waitrose)卖过味道最棒的草莓。它们散发着无可名状的芳香,只用轻咬一口就会把你带回童年。”

自称“水果侦探”的大卫·卡普(David Karp)是美国知名果树学家,他在《史密森杂志(Smithsonian)》上形容麝香草莓“有种特别的辛香”,让人联想到蜂蜜、葡萄酒、蜜瓜、覆盆子和奶酪,“它的气味如此强势,以至于几颗成熟果子的香气就能占领整个房间。”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在1815年出版的《爱玛》中也描述了人们在登威尔摘草莓的情形,其中特别提到麝香草莓“‘hautboy’是其中最好的品种—无与伦比—其他的几乎不能吃”。

还有一种广受欢迎的品种是玛拉杜斯(Mara De Bois),1990年代由法国人培育,大小介于野草莓和超市草莓之间,香气扑鼻,味道难忘。

这些品种之所以难以走入大众视线,是因为它们太过脆弱:容易染病,不易运输和保存。再加上产量低,食品零售商对这些品种敬而远之。科学家们也曾尝试将它们同商业品种杂交,以期获得类似的香味和口感,但这不太现实—由于拥有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它们不能产生可育的杂交后代。化学家们却另辟蹊径,试图解码给草莓带来香气和甜味的化学物质,在这些信息的帮助下生产出最香甜的草莓。

特殊风味的奥妙

草莓成熟的过程中,会由绿色变成白色再到粉色,最后成为熟透后的猩红,这源自红色素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在表皮的累积。这是一种常见的水溶性花青素,秋天的红叶大多含有类似成分。

颜色变化的同时,草莓中的糖分也在持续富集,从青绿色时的5%,一直到熟透后的6%-9%。而酸的含量却在逐渐降低,主要包括柠檬酸、苹果酸和鞣花酸。甜酸比例对草莓的口味至关重要,而大多数人更爱偏甜的味道。随着植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到达顶点,细胞壁也开始分解,于是熟透的草莓会变得柔软而多汁。

草莓能够发散的芳香族化合物超过350种,而麝香草莓之类更是远远超过超市品种。酯类化合物是其中的重要来源,以丁酸甲酯、丁酸乙酯、醋酸丁酯、己酸乙酯等为代表的酯类占据了95%以上。

草莓的品种和生长环境决定了甲酯和乙酯的比例,这使得它们具有了不同的口味。草莓中的酯类分子来自酰基辅酶A和醇类在醇酰基转移酶(AAT)催化作用下的反应。在草莓成熟过程中,AAT的活性不断提高,而那些活性最高的品种将具有最为强烈的味道。另外,草莓的清新味道则来自脂肪酸分解产生的六碳分子,比如顺式-3-己烯醇和几种己醛,而后者正是新修剪的青草散发的清新气味。

非超市品种的特殊风味多半来自萜类化合物,包括α-松萜、β-月桂烯、α-松油醇、β-水芹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正如它们的名字往往标志着首次被发现时的来源,它们还构成了松果、月桂等植物的强烈气味,也是各种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而超市草莓仅含有其中的两种。必须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香味分子”都能让草莓更加美味,也有大自然搭配失误带来的由于酸涩或青草味太重,而无人问津的品种。

科学家们锁定关键分子的办法并不复杂:首先鉴定草莓原汁的主要成分并测量浓度,据此配制“模型果汁”。然后拿一系列仅去掉一种成分的果汁和“模型果汁”进行比较,看测试人员能否分辨出其中的差别。比如,几乎所有人都察觉到了呋喃酮的缺位,这种物质是典型“草莓味”的精华所在,它的别名正是“草莓呋喃酮”。丁酸乙酯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的缺失也相当明显,可惜后者在超市草莓中已失去踪影。

佛罗里达大学的惠特克(Vance Whitaker)跟草莓打交道已经有好几个年头,2010-2012年间,他和同事们种植了35种草莓,并招募了166名男女试吃,为口味、甜度和口感打分。他们还将草莓果汁气化,然后做色谱分析,一一探明其中的化学成分,找到了17种新的香味分子。比如丙位癸内酯,这个分子和桃子味有关,但如果以合适的比例出现在草莓中,也能锦上添花。

惠特克也发现了跟丙位癸内酯有关的草莓基因序列,并且打算用这些基因标记,帮助人们挑选优良品种。他们从草莓苗上提取嫩叶样本进行DNA分析,据此判断它们长大之后是否能够制造丙位癸内酯,并且将具有相应基因的植株与具有其他优良基因的品种杂交。这也是育种师们年复一年的工作,但分子遗传学的加入大大加快了这个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