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引用 Liu 先生的几句话:
“反观内地,国家倡导并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同时为了方针的实施做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开放商业市场,鼓励产业发展。这种情况下不进步就不正常了。”
我个人是不认同这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的。国家真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吗?可能这个重点应该是“产业”而不是“文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精神领域的探索。这在我国几乎没有什么余地可言。后面的几句,我眼睛看到的现实,恐怕也不是如此。
然后说说题主的问题。
1. 其实只要是发生过的事情,就可以归结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是香港电影衰落了,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过去的历史是留下必然,没有可能。重点是看原因。
2. 我去过新加坡。这个华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多元(甚至比香港还多元),但是却没有像样的电影产业。我一开始很奇怪,不对啊,为什么呢?后来我发现这个城市国家的精神主流是精英 + 重商主义。而且在东面有娱乐中心香港,西面有电影中心印度。那么东南亚,南亚的电影市场不需要新加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的电影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和东亚。印度电影依然红火,泰国电影声望日起,韩国电影如日中天。大陆电影产业热闹非凡(尽管仅仅是热闹而已)。于是,这三个在香港电影最鼎盛期间,基本上排不上座次的地区,完全占领了过去的香港空间。香港电影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3. 一个地区的电影工业是否有生命力,决定因素在于市场的容量。有巨大的需求,当然有巨大的投入。而巨大的投入必然能培养巨大的人才基础。现在香港电影,即便是本土完全消费,也没有办法收回成本,而外面的市场基本被瓜分。那么情况就危险了。没有了投入,当然留不住人才。
现在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1. 过去的明星演员和导演,其他的演职人员都跑到香港之外发展,谋生。2. 大量的年轻人看到电影的式微,主动放弃了在这一行业的尝试。
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对于香港电影的基础当然是雪上加霜。黄金一代的导演大多已经年老,创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没有什么创新。例子就是徐克。他在大陆淘金,大陆金主一再投巨资给他拍。但是作品在精神境界上一直没有超过他最早的《龙门客栈》的水平。那都是 20 年前的事情了。刘德华红了 30 年,现在还把持着香港电影男演员头把交椅,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电影的奇迹,也是耻辱。
4. 97 回归,对于香港电影有没有影响?肯定是有的,虽然官方,香港电影主流话语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 97 回归,并不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这一个历史事件,加速了香港电影必须反思和进步的迫切性。不过,香港电影人没有在关键时候看清这一点,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在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