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剧本,奥斯卡级别的导演和演员,这才造就了《纸牌屋》。与大数据关系不大。

美国人拍电视剧也好,拍电影也好,从来都是根据剧本中人物角色的气质,来挑选适当的演员。甚至是根据一个演员的特质来量身定做角色和剧本。

打个比方,汤姆汉克斯肯定比凯文史派西更受欢迎,但为什么不让他来演?实际上,《纸牌屋》中的这个角色,如果换汤姆汉克斯来演,显然他就无法胜任,他那种踏实稳重的男人婆形象,是演绎不出政客身上那种狡狯深沉的气质。

凯文史派西,大卫芬奇,英国原版《纸牌屋》。一个很简单的疑问是,受欢迎的导演和演员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三者能结合起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所谓的大数据,而是这三者气质是契合的。

《纸牌屋》作为一部政治阴谋题材的剧集,大卫芬奇冷峻阴郁的影像风格是很贴合的,凯文史派西自不必多说了,《七宗罪》《非常嫌疑犯》早已证明了他对于这种高智商反派的驾驭能力。

真要说大数据用上的地方,那可能就是NETFLIX分析出了现在的受众喜欢《纸牌屋》这样的暗黑权斗剧集。然后它找来了大卫芬奇和凯文史派西,让这部片子的质量有了保证。然后才大获成功。其实这些也根本不需要什么大数据。像《权力的游戏》珠玉在先,还需要大数据来证明类似题材的受欢迎度么?

所以说,《纸牌屋》完全是遵循艺术创作规律而成的,它的成功是艺术的成功,而不是大数据的成功。同意楼上一些仁兄的说法,大数据只是《纸牌屋》营销的噱头罢了。

——————————————————————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不仔细看别人说什么,就先入为主?能不能先过点脑子,再来叨叨?

艺术这种东西,是感性的,不可能靠机械的分析和严密的推断,就一定能推导出一个票房炸弹。电影、电视剧这些艺术性与商业性兼而有之的行业,和亚马逊沃尔玛这些行业相比,其运行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大数据在零售电商行业会有用武之地,但在电影电视行业,几乎可以肯定不适用。制作电影电视剧,是地球上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成功,运气的成分其实相当之大。

第一,观众喜欢什么题材,哪个演员受欢迎,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大数据分析。一个票房榜一个收视率足以说明一切。如果说关注个票房榜和收视率就是大数据了,那么好莱坞自从诞生起,就是大数据分析的行家。观众的口味是很喜新厌旧的,一味迎合观众反倒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何况大数据也不能预测观众新的需求。很多票房炸弹,在立项之初不被看好,但上映时一鸣惊人。如果这个行业依赖什么大数据的话,那就不可能有诸如《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这些片子的出现了。那些影视公司的高层做决定,其实更多靠的是自己的经验和直觉。

第二,即使把观众喜欢的题材和票房具有号召力的名导演员结合在一起,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只是说这种组合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像华纳为啥几乎每年在好莱坞六大厂商里票房都能排第一,是因为它的高层牛逼,有着商业和艺术上的直觉和敏锐。在电影在电视剧领域,票房大卖,收视飘红,根本不是什么狗屁大数据的功劳。NETFLIX很明显只是拿大数据当噱头。

— 完 —

本文作者:深白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Netflix 是如何判断《纸牌屋》这样的剧是符合其观众口味并且能够拉动付费用户增长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美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