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区分是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财务投资者更注重短期的获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则不怎么关心。而战略投资者试图从企业的长远发展中获利,投资期限一般比较长,在投资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按阶段划分,则从前至后是天使、VC、PE。而作为文化产品(如影视),因为更多是项目融资而非公司,融资方式有许多,比如好莱坞通常有:类似于大制片厂的融资形式(The Studio Model), 电影基金(Film Fund), 国外版权预售(Foreign Pre-sales),合拍(Co-Productions),最大限度利用税收优惠政策(Maximize Tax Incentive) 寻找拍摄地区, 广告植入(Product Placement), 后付(Deferals),自己投资,运用众筹融资(Crowdfunding)的网站平台融资等等。
不管是什么投资,目标都是利益的回报,项目投资往往收益清晰,不容易有纠纷,公司融资则经常发生令双方不愉快的情况。其实,如果机构必须要迅速套现,便不能怪机构有始无终;倘若找的是财大气粗的纯财务投资,也不要抱怨对方帮不上忙。股权、资本就是控制,投资人都会想方设法来确保他们的投入安全与收益。中国人认为:创始人=老板=实际控制人,西方认为:创始人<董事会<股东会。想走得更远,就一定要站在资本角度上思考。
我熟悉的领域是天使阶段,所以只能对这方面做些评论。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资方任由我自生自灭,难道这对他们不是损失么?”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有很多风险投资人,多半比较偏向是财务投资,亦即以提供财务上的资本的协助居多,其他方面的帮助则较小。很多时候创业者会遇到这样的一位投资人,他对你的产品很感兴趣,尽管他分析得天花乱坠,还有丰富的产业经验,但你很难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一丝一毫的雀跃。最后,那其实是一场没有火花的交流。网络的时间变化是以秒计,投资人的世界是以“年”计,两者有很大的差距,思维当然也大不相同。如果风险投资人都不用功、不了解产业,更别奢谈懂得风险与利润了。
互联网相关的产业起起落落,这个产业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无论创业者有没有过成功经验,一旦产品成功,就有可能短短的时间内爆红。比如最近一年多的手游行业,造富神话很多。如果你是创业者,你可能会想“他可能只是运气好”;如果你是一个不懂这个“疯狂”产业的 VC,你可能会提出类似“反正看不懂,投上一百个团队总能中签”的迷思。但鲜有人会去留意其爆红的背后,包括了多少次的尝试(冒险),举个国外的例子,OMGPOP在开发出你画我猜之前,一共获得 1700 万美金的融资,曾经发行了 35 款不同的手机游戏,全部都无法引起风潮。但耐得住性子的是其背后的投资人,相信团队可以做出对的东西来,而允许他们不断大胆地尝试,中间也包括转换方向,尝试了社交游戏,事实上一开始 OMGPOP 并不是这个名字,也不是开发游戏,而是一种竞标式的交友网站。“The entire company started as a joke, honestly,”(其实那整个就是由一个玩笑开始。)已经离开该公司的创始人 Charles Forman 在专访中这样响应了纽约时报的记者。该公司原本募得的资金,经过几十款游戏的不断尝试,钱已经快烧完了,距离它们被 Zynga收购,不过是两个月的差距而已。
谈到运气,不可否认地,真的占创业成功很大的成份,而对于风险投资人来说,这种运气其实就是风险与获利的两面——想要有高获利的可能性,当然也得相对挹注对团队信任的信度,允许甚至要鼓励他们冒险、尝试。如果你投资了一个你认为对的团队,其实是需要持续关注、投入你可能掌握的资源,提供其冒险的空间,协助其成长,因为,你也是这个事业的一分子——事业伙伴。
为什么传统行业的投资人或公司只能做好PE却往往很难成功做成天使投资,因为他们对产业不了解,甚或根本没接触过,完全凭借过去在其他产业的操作经验在看待这个投资额可能只是过去经验值 百分之一,但潜力可能是百倍产业。换言之,风险投资人对创业团队如果只是财务上的协助,那么价值就等于 1,甚或小于 1,而任何可以提高团队或产品价值的协助,都会是加分。如果创业者选择一个不懂得产业特性的投资人,凡事都要参一脚,那么他的时间其实都耗在穷于应付、教育投资人,而非事业上的尝试了。
因此,广撒网策略对于不懂行的投资人之所以很难有效,就在于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时候需要参一脚,什么时候需要壁上观;同样,他们也很难知晓哪些团队值得在失败后继续给予支持以换取更大的成功可能性。
而在略为懂行的投资人中,最好的有两种,一种是广播种的土豪,他们有名声有资金,而且行事正规,只要满足他们最大化利益获得,相安无事,各取所需;另一种则是深耕耘的专家,他们不一定能给出土豪般的价码,但他们能提供各方面的业务支撑,其中有部分属于战略投资者。
但糟糕的战略投资者是毒药,他们可能有的不良目的有很多,比如:限制公司发展,可以优先低估值收购;吸纳团队人员,以投资为名行吞并之实;以小博大,用空头支票换取高股份;利用控制权在公司成功后使其空壳化;消灭同类对手,形成区域垄断;用比较诱人的承诺取得对象企业的信任,掌握控制权后不完全履约;为母公司提供概念价值,低成本进行试水;等等。不过,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种,好的战略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鲜明、口碑越来越好。
如果你遇到的投资人,专注于你未来可以赚多少钱,而不是创造出多少价值,你可以考虑在他的名字上划一个 X 了。这个过程更像是结婚择偶。找一个较适合你的对象(懂行且守信的投资人),而不只是穿着光鲜亮丽(有很多钱的投资人)的花花公子,才能让你安枕好眠。总不能婚后每天大吵大闹吧?
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钛媒体上有过这么一篇建议:
1. 优先选择长期耕耘相关领域的投资人 ── 举例来说,如果你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则已经投资其他应用发行商与开发商的VC会对你很有帮助,他除了可以告诉你其他新创公司的成长途径,让你比较能够预期自己的规模化过程,也常常能提供最前线的产业情报,缩短你摸索的时间,并且减少错失机会的情况。
2. 先选人,再选公司 ── 有些时候,得到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支持,的确可以大大提升你的竞争力。但即使你能说服这些企业投资你,并不代表它就能在业务上支持你。实务上,多数企业的投资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谁”投资你比“哪家公司”投资你重要许多。另外,欣赏认同你的那个VC合伙人,往往也是未来代表参与你董事会的人,这让选人更显得重要。
3. 别被美好承诺所惑 ── 当VC倾向要投资你,有些人会开始画大饼,承诺未来要帮你做这个,介绍那个。这些承诺听起来很美好,可惜有时只是引诱你的手法。真正好的投资人应该是直接开始帮助你,不会非要等到投资之后才有作为。
4. 跟他已经投资的 CEO 们聊聊 ── 如果是一个行得正、坐得直,非常很努力帮助 Portfolio 的投资人,他会非常乐意提供这个名单,请你尽管与他们聊聊。如果创投对提供这样的名单有所保留,那很有可能是一种警讯。
5. 先一起工作 ── 如果可以的话,想办法先跟这个创投一起工作,再决定要不要给他投资。深入讨论策略、商业模式也好,一起拜访重要合作伙伴也好,从这些过程中,你会更了解双方是否能有默契。
6. 啤酒测试 ── 不是测试对方酒量,而是一起吃个晚餐,喝杯小酒,卸下防备与面具,能更了解双方的为人与价值观。
7. 亲身参与协商 ── 协商是找出两方利益平衡点的过程,也是了解对方如何处理利益冲突的机会。如果你跟你的创投能够理性、愉快的完成这个过程,那代表未来股东关系会较容易维持。
8. 了解价格与价值的不同 ── 越好的服务价格往往越贵,这道理在募资的世界也相通。不要纯粹为了较高的估值(较低稀释) 就选择某一投资人,也不要纯粹为了提高估值就让投资条款变得繁琐复杂。当价格在类似范围时,投资人本身的好坏影响会远远大过估值。当投资条件非常复杂时,有时会吓跑未来想投资下轮的创投。所以一切应该以全局的观点来看,而不是着重在单一项目的优化。
现实总是成王败寇,即便瞎猫捉耗子般撞上明星企业的VC,也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让人趋之若鹜。同时,很多人以谋生为由草草地接受不负责任的投资,最终依然导致失败命运,却因为人轻言微,无法让后人了解到选择好的投资者是多么重要。其实,如果当前只有糟糕的投资者愿意投资,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继续寻找好的投资者、自筹资金,或者干脆暂缓创业。
但无论是成王或败寇,过程中总有些值得我们欣赏的,特别是,会令人感动的,往往都是过程,而非结果。在选择投资方的时候,你选择了你自己的立场与判断下所做的决定,即便错了,人生也还长。没有创业过的旁观者,永远是冷漠的,因为事不关己,所以无法同理看待。
有的创业者会问,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了解各个VC,难不成只能在烂苹果中挑选?可惜真实的世界里,都是这样的选择。世间万物,没有完美,只有好与比较好,以及好与比较不好。我们中国人不乏优秀的头脑,但往往缺乏自信,患得患失。反观一些外国的学生,最有趣的是美国的学生,刚好是完全相反状况,他们或许学科能力差,但却勇于探索各个未知的领域,拥有充足的学习动机与热诚,当然他们有过于自负的倾向。然而知识本来就应该活用,纵使这些知识没有存在他们的大脑中,却知道遇到问题时到哪里去搬救兵。若是对自己有信心,即使遇上不会的问题,也相信自己能通过询问或找资料来解决,认为自己能突破困境,这是一种持续学习能力,这样的人就能够不断迈向成功。所以我总是觉得,好的创业者应该勇于在网络上不断地回答问题而不是仅仅提问。
对于投资方预期的不同,往往反映的是创业者对于“成功”的不同认知。在创业的不同阶段与不同面相里面,成功这个词其实代表着不同的涵义:
1. 成功的产品
通常创业的第一步是追求一个成功的产品,也就是受到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当然一个今日成功的产品,如果没有持续更新、与时俱进,就会变成一个明日失败的产品。而如果只有一个成功的产品,却无法产生足够现金流去支应未来营运、维护、更新所需要的成本,那么创业终究还是难逃失败。
2. 成功的商业模式
基于成功的产品之上,创业者必须架构出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就是 LTV > CPA、可重复且可规模化的客户取得、经营、变现、留下,以及原物料取得、加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不断抵抗 LTV 的地心引力,持续面对 CPA 的通货膨胀,并且优化现金滚动的速度,才能维持商业模式的效率。当然如果商业模式本身有产生现金流,但无法支应组织营运它的开销,那么创业还是要失败。
3. 成功的规模化
因此,你必须规模化你的商业模式,让它放大到能够养活整个团队。这代表你必须要在维持 LTV 与 CPA 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扩大你的用户基础。同一时间,你往往需要增加团队的人手来支应这个成长,并且确保有好的文化、制度、管理,来让成长过程中成本的增长速度低于毛利的增长速度,通常这时候都需要向VC募资,以提高成长的速度,避免被后来者赶上。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学会管理投资人关系,开董事会,组织也被迫必须要越来越成熟。当这个阶段完成,你会得到一个中期内可以成功自给自足的公司。但如果你停在这里,不久后你会发现既有的商业模式会开始顶天,进入边际效应为负的领域。这时你的营业额成长会趋缓,但成本却继续提升,因此你必须继续进步,否则又将落回失败的领域。
4.1 成功的企业
进入创业 2.0 阶段。有些人横向发展,开出新的产品线,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或是拓展新的市场。有些人纵向发展,切入上游供应链,或是下游通路,来增加商业模式的附加价值。相对应的,你必须发展出更复杂的企业组织与文化,有些人要负责照顾原来的金鸡,有些人则负责养小鸡,创造未来的金鸡。一旦这样的组织确立,那么你将会得到一个能长期不断更新自己,避免落回失败领域的优质企业。当然,能够到达到这一步的,全世界只有非常非常少数的企业。
4.2 成功的退场
另一种可能,在第3步时,你发现你的商业模式可以放大,但却缺乏建立一个伟大企业所需要的领导、核心与意志。这时很多新创公司会选择加入另一个已经拥有这样基础的企业,为自己、员工、股东创造报酬,也让好不容易创造的商业模式能够在新的母体中继续发扬光大。
5. 成功的 IPO
为了要达到艰难的第4步,企业会需要非常高端的武器来帮忙,而 IPO 是取得这些武器重要的管道。一家公开上市的公司,能够较方便且用较低的成本取得资金,也能够发行新股进行并购,而它确实有流通性的选择权也对员工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当然,IPO 之后就必须面对资本市场带来的负担与风险,因此企业也必须增加管理这个资本通路所需要的能力,避免因为新增成本的拖累,增加落回失败领域的机率。
游戏行业,以项目肇始,但以公司形式运作,加上绝大多数创业者对于成功的期待仅仅停留在第一步,所以很多创业者都不加分辨地选取投资方,最后却怪罪于投资方,这实在是很不对等的遭遇。在创业的世界,几乎没有永远的成功,着眼于长期发展的投资人,必然会选择具备同样格局的创业者,所以真正影响投资属性的并不完全是投资方,也取决于创业者的属性。
创新工场这个机构的特点,则在于它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V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创业者为什么要选择艰难的创业道路,因为创业者像沙鸥一样,有时会孤傲的月光下飞翔,孤独、寂寞,但同样也会在阳光下英姿焕发。一方面,我们作为VC,要计较得失、考量利益,看透社会的现实,让每一步都走的精实且踏实。另一方面,内心中参与创业的躁动,又让我们如同创业者一般,在内心中保有一份桀骜不驯、浪漫不拘。“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希望能与创业者们共同去干一番事业,引领未来。
百年后,一切也许尘归尘、土归土,但影响过的一代人,总会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印记。创业者们,让我们相期邈云汉。
— 完 —
本文作者:孙志超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延伸阅读:
风险投资(VC)对企业的影响?
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