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看到大家点那么多赞我都受精了。想在结尾补充一下“如果我不会数学/鄙视量化金融,可是我又想利用一下/偷偷用一下量化工具,我该怎么办?“ 也是呼应一下问题主人的回答。
原文:
先声明一点,废话有点多,我也并不是什么成功者。我就那么一说,各位就那么一听。来来来,拿个小板凳坐圈圈,大家看看乐呵就完了。
懒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的生产力。上古时代,小明发现用绳子系几个节就代表自己采摘了几个果实,不用每次都细数一遍做重复劳动,真懒真棒~ 由于小明的效率很高,别人一遍遍数果子的时候,小明早就出去继续采更多果子了。小明马上成了族群中最富有的,天天歌舞升平夜夜笙歌,生了很多孩子,然后得艾滋死了。
小明的儿子苦思了很久,爸爸为什么会死。突然答案像闪电一般劈在小明儿子屁股上,马上用木棍在土地上写下了几行代码。
if(nozuo == TRUE){
return("nodie");
} else {
return("die");
}
原来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么深奥的因果关系!不用每次都死一次才能验证,真懒真棒~ 小明的儿子把这几行代码作为祖训,世世代代的传下去。结果小明的子子孙孙都活的很长。小明的后代想:我们小明家活得那么长,no zuo no die肯定有道理。也许no zuo no die的“一个固定的输入得到一个固定的输出”的逻辑还可以运用到其他的领域:
某个小明的后代想:知道G,两个物体的质量,两个物体的距离,就能知道之间的引力。真懒真棒,我们很快就能发射火箭了哦~
某个小明的后代想:知道d1, d2, S, K, T, t, r, 我们就能知道期权的价格。真懒真棒,马上就能当土豪了哦~
某个小明的后代想: 知道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我们就能知道风险了。真懒真棒,让别人喝西北风吧,我退股保平安哦~
这群懒人们(诺贝尔奖得主)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然后被更多懒人(交易员,基金经理,程序猿)套用,修改,都快玩坏了。他们自称为量化金融,听起来好高大上,好高冷,而且的确赚了不少钱。不过他们忽略了一点:就算小明不做死,天天晨跑骑车俯卧撑,一日多餐少撸管,小明还是有可能得癌症。所以看似因果的“一个固定的输入得到一个固定的输出”的祖训,其实是一种建立在假设上的“统计概括”。中途有太多未知,蝴蝶的翅膀扇一下,小明就可能被外星人绑架huo zhai qi guan。实质和赌博没什么两样。不管用多么多的电脑,离交易所多么近的距离,多么概括的数学,也没法保证你的数学是在概括“因果关系”而不是“相关系数”。所以才会有1998年,2008年,2011年等等。。所以现在直接回答楼主的问题,数学在金融里的作用是 — 更精确地的为资产定价,更精确的为资产评估风险。
你的数学的功底越高 >> 能更精确的定价你的资产,能更精确的评估风险。
你对数学越去神话,越去盲目崇拜 >> 死得更惨,跌到高潮。
所以,我觉得数学是一把双刃剑。起作用程度,完全取决于你的投资风格,以及你对模型依赖的程度。看门老大爷凭“看公司门口停车的好坏来判断股票的涨跌,” 也许比一屋子PhD用代码堆出来的算法更准确,这个怎们能合理的解释?现实很多元,数学很单一,用的时候看好模型假设。让算法成为在你数学水平之内可以控制的宠物,而不是脱缰的野兽。
话说到了第三方软件,回应“当今很多数学工具都被封装成了功能强大的软件… delta 值、gamma 值、theta 值、vega 值、rho 值等。” 这些黑盒算出来的数,你就信吗?你真的信吗?你真的真的信吗?一点怀疑也没有?从个人经验来讲,本人搞的是云端的风险管理和资产配比的软件。写这些软件的人,大多只是软件工程师,也许有一两个搞量化金融的来写算法原型。你知道他们的数据来源是什么吗?他们怎么清理数据的?他们用的是2年的数据还是5年的数据?为什么不用4.1237年的数据?他们对原模型有什么改变?他们对模型有什么假设?我能看看源代码吗?。。。如果这些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那么我的选择就是: 你爱算算您的,反正我不全信,要用这个模型的话,我自己抱着论文编,祝您忽悠别人好运。。。在软件工程里,最决定软件质量的的往往不是理论基础与模型,而是实现过程以及代码设计合理程度。
总结一下:用模型,自己编。会多少就编多少。懂多少就用多少。不会编不用。不懂得不装懂。用了赔了的话认倒霉。。。完了。。。
补充:如果我不会数学/鄙视量化金融,可是我又想利用一下/偷偷用一下量化工具,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的投资策略中,数学模型并不是核心而只是辅助工具,并且希望尝试运用一些量化工具,以下这几点是我从我自己和身边的人总结出来的(大家把碗和勺子准备好,要喝鸡汤了哦):
- 避免走火入魔扣公式。亲有必要吗?那么多好吃吃,好喝喝,好菇凉,周五晚上闷在家里看像一堆蚯蚓似的数学公式。感觉就像中世纪的苦行僧有没有。当然如果这突然激发了你对自残的兴趣,恭喜你请继续。不建议扣公式的原因是因为对于一个刚刚接触量化金融的人,好不容易读懂的成就感 + 那些以假设堆雊出来的模型实在太诱人,然后就会瞬间成为量化金融的脑残粉,然后就去和基本面和技术面的人去圣战了。其实大家都是半斤八两,井底之蛙(我可都得罪了哦,别说我不公平)。。。
- 注重定性而非定量。gamma增加了0.000012345,你的资产组合的Expected Shortfall @95%增加了多少?妈蛋啊,我又不是统计套利我知道那么清楚干什么!我身边的一个人曾经在芝加哥做eurodollar和oil的期货CTA,她会很认真的研究一屏幕的数都是怎么算出来的,而另一个同事只是关心几个数的走向,根本不在乎后面的算法。定性的方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实用性,大多取决于使用者的知识背景以及投资风格。在没有编程的基础下,无法写出量身定做的应用的话,用第三方软件做定性分析更实际可靠。
- 统计(我可没说数学哦)方法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请选用最新的理论以及软件。今天看似靠谱的论文,半年后就会被某个教授的论文刷新人生观,感觉不会再爱了。举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当年copula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关系模型,当时的小伙伴们都开心极了。可是high-demensional的copula一直都很难以被estimate出来。近几年大家翻老账觉得用vine比较靠谱。但是vine结构的copula更难被estimate出来,现有的方法都是分两步所以都是biased,不是efficient。我当时也很苦恼,可是你猜猜怎么着,2013年德国TUM的教授写出来了一种贝叶斯方法,通过RJMCMC进行estimate;这样充分的考量了所有已被观察的信息。如果你还没睡着的话你真棒。总而言之,技术一天天在更新。数学狗,统计狗,程序猿也在日日夜夜地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应用。
— 完 —
本文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都在喊些什么?
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的连续现货交易和期货到底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