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如果只是满足于一箭多星本身,技术难度并不太大。主要还是看需求,不同需求,难度可能相差很大。
发展比较早,也相对成熟的方式,就是以主带从。只有一个质量最大的主卫星,附加若干小的子星,一般来说子星质量之和也比不上主星。
发射时优先考虑主星的轨道设计,子星们一般是采取弹射的办法,将其弹离主星预定轨道,与主星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期保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发生相互碰撞。小卫星分离时,受机构性能影响,一般弹不了太远,轨道都离不了多远。
这当然也就成了对发射需求的限制:子星对轨道不能太挑,像GPS卫星这种对轨道位置要求很高的免谈。子星载荷也不能太重,装不了太复杂或者功率太大的仪器。
因此这种子星往往只用来实现相对简单的功能,测测射线,试试仪器,有的甚至只是用来给地面站校准当个靶子。
看了下链接,里边其实说得很清楚了,“这次发射的主要目的是把美国空军一颗空间试验计划卫星送入轨道,其他28颗卫星都是微型立体卫星”。什么样的卫星叫“微型立体卫星”呢?没看到具体报道,不过大致来讲,可以参考这货:
那么这次发射就是以空间试验卫星为主,这卫星正常分离之后,其他卫星使点劲一把撒进轨道就成,管杀不管埋。
既不要求你必须到达什么特定轨道,也不指望你能持续工作多久,甚至不管这28个小玩意有多少个能正常运转,只要你别把我的主要空间试验卫星撞坏了就好。
——————————————————————————————
找到张图:
这张表格帖的是之前的计划,因此与实际发射情况略有出入。
相关任务详情:Minotaur-1 (Minotaur-I, OSP-SLV)
没查到第一个卫星有多重,可以查到排第二的STPSat-3是180kg,称不上微型。不过后面确实都是测试卫星、纳米卫星、立方体卫星之类的超小型卫星。如SENSE-1质量只有5kg,Black Knight 1只有1kg。
这类小的测试卫星一般只要求短时间内可以工作在空间环境,对于轨道没有具体要求,更像是一种廉价的、一次性的空间试验平台。
另外,俄罗斯在近期也有类似的发射计划:
比较腹黑的估计,美国很可能是为了保证一次发射最多卫星的记录能保持一段时间,所以把原计划中的25星凑到了27星。
————————————————————————————————————————
近几年这种微型卫星蛮火的。一来经济不景气,就算是中国这种好大喜功的土豪,也越来越讲究发射的经济效益。二来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即使是这么小的铁盒子里,也能搭载功能强大的芯片和传感器,微型卫星正变得越来越有实际意义。
但是,扔一筐这种东西进轨道,并没有对传统意义上的一箭多星技术有本质提高。真正比较难实现的一箭多星,是将多颗质量相当的主要卫星送入不同的预定轨道。
一是推力问题。如果要同时发射几颗重量相当的卫星,对火箭推力的需求往往比较高。
二是定轨问题。如果几个卫星的预定轨道距离比较远,需要多次变轨,对控制能力的要求会提高。
三是分离问题。无论先后分离还是同时分离,能做到互不干扰其实是很高的要求。
附带说句,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其实还是有点底子的:
北斗首发“一箭双星” 中国导航加速组网
北斗系列卫星,保守估计重量都是吨级别的。两颗一起上去,即使只是定位到同一轨道,对控制精度要求也相当高。
— 完 —
本文作者:唐平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朝鲜的卫星和火箭技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国内有做增强现实应用的吗,基本的技术难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