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做管理咨询的友人聊起来创业,他说在管理咨询行业里呆的久了,没了创业的能力。管理咨询讲究的是top-down思维,帕累托法则;从全局看一个新点子新企业,必然风险多多;采取帕累托20/80原则来看待市场,那80%的利润当然早早被行业领头羊拿走,剩下的那点儿怎么看怎么赚不到钱。至于说像扎克伯格或者马斯克那样自己生生创造出一个新市场,咨询师们只有两片薄嘴皮,既缺技术知识也无实干经验(尤其是被竞争对手或明或暗地挤兑的经验)。

我深以为然。说起来不仅是管理咨询,包括资本市场,政府监管,看起来人才最集中最有创业资源的领域,都习惯于top-down思维,长于在复杂体系里寻找“重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工作完成。而反观诸多创业家们,固然有人是对市场需求一番研究后找一个未来需求能大幅增长的“价值点”启动,但绝大多数人创业之初是连有没有需求都顾不上细想,自己能供给什么就卖什么,管球的市场分析,gotta get my hands dirty first.

创业的思维是从下而上,从点到面的。想到自己能做什么,就去做,从一点点需求起,一面提高产品的水平,一面去四处推销宣传扩大需求。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脑子里,增长要区分为organic growth还是inorganic growth,前者要考虑怎么“做”市场蛋糕,后者要考虑怎么”分“蛋糕。可是想想,对初创企业来说,小小的venture有什么可能去分蛋糕,一切都是创造。对于创造来说,什么风险,什么20/80都是胡扯,面对一片未知,首当其冲的是:拿出能卖的东西再说。

在创业的话题里,话语权最大的都是功成名就的创业者,他们的企业往往聚集在消费领域,成立多年,家喻户晓,流水过亿。听众们听他们大谈市场需求,却往往忘记了,马云和马斯克们已经不再是创业者,而是他们商业帝国的统治者,管理者。市场需求驱动的增长内生地具有自上而下的逻辑。只有三分天下以后,看看如何在产业链上下游扩张,哪些临近价值点可进才有意义。在马云和马斯克初出茅庐之时,莫不是从自己手头的资源入手,创立一个最有可能做出产品的venture。你说他们选择Alibaba和PayPal是因为对10年后电子商务格局的洞见?我不信。

能创造的产品越好,第一步越可能站稳脚跟。以至于乔布斯曾经公开宣传自己”唯供给论“的产品哲学,“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企业成功取决于能否创造出最好的产品”。 创业思维在于供给。可惜的是,现在的商学院和商业领袖们给年轻人灌输了太多的需求思维,以至诸多才俊纵有创业热情,终于无从下手。

这却不是说,创造性强的人,不屑于读书,不屑于委身高盛麦肯锡;不是说出哈佛入高盛的cream of the crop们,都是些从他人手里抢食的掠夺者。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对于创业基因和创业思维有很大的样本偏见。在中国这种以财富论英雄的社会氛围里,人们把创业基因和成功基因早就划了等号。大家能看到的富人里(当然还有隐形的富人–哪个外国媒体敢报道一下就封你中国IP),多数都是年轻时即投身商海,白手起家终于富可敌国。而所谓“读书无用“,莫不是因为这些创业者往往没读过书却腰缠万贯。故此,书读得越多,越做不成事。

这其实是对创业基因的大误解。媒体喜欢谈论创业,却下意识地用两个英文词汇丑陋地把成功和尚未成功的创业者区分开来:成功的叫entrepreneur,尚未成功的叫self-employed. 虽然媒体上每天写的都是entrepreneurs,但是在真正在创业过程中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无从获得体面的工作,所以干脆自己雇佣自己。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机会多多,所以最后创业者和读书比较少的辍学生高度重合。当然这是个动态的过程,成功的self-employed individuals变身成为entrepreneurs,其中许多没读过什么书;然而更多没读过书的创业者消失在了市场底部,只是媒体不提他们罢了。这只是逻辑上的循环,没读书和创业成功着实几不相干。

想到读书多不意味着难成事,总是让人宽慰一些。其实在考虑创业时,最重要的,就是少考虑一些。我们喜欢把商业当成下围棋,成功的棋手每走一步要往前考虑五步十步;然而在创业中,根本无从知道下的是围棋还是飞行棋。One thousand miles start with a single step. 至于市场需求有多大,等拿出来了产品再去考虑也未迟。

— 完 —

本文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