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为了击败你,已准备好付出生命。这就是你在我身上起到的作用。你把我逼成那样的,而且感觉还很不错!这难道不是我们开赛车的意义吗?直视死亡,并戏弄它。”
——詹姆斯·亨特。
作为与奥运会、世界杯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赛事的运动,F1每年都吸引着全球各地无数人的关注和热爱,以激情和危险著称。当然,车手们场上场下的生活,也成为了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每个人心里都有对速度的渴望,而F1车手们就是那些追求速度的爱好者的代言人,实践者。他们视速度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断挑战着极限,诠释着人生的意义。
《Rush》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013年,朗·霍华德与皮特·摩根继《弗罗斯特对话尼克松》之后二度合作,推出了体育题材电影《Rush》,影片聚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最具传奇性的两位F1赛车手尼基·劳达和詹姆斯·亨特,通过双雄模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对手各自的跌宕人生。霍华德是好莱坞体系中最顺从的导演,行事低调,善于拍摄人物传记,代表作有《阿波罗13号》,《弗罗斯特对话尼克松》,《美丽心灵》,《铁拳男人》。其塑造人物的手法炉火纯青,但风格却被诟病为没有个性。霍华德的佳作,均是严格工整的好莱坞式文本,因此会令人略感俗套,缺少惊喜。但其对角色的拿捏到位,通过塑造成长的角色推动方式,又令影片不失精彩。在《Rush》中,霍华德再一次彰显了他表达角色的功力,同时由于与皮特·摩根合力创作,因此在影像风格上极似《弗罗斯特对话尼克松》,通过色彩渗透,体现出怀旧的年代感。
从霍华德的履历上来看,此片素质没有达到《阿波罗13》、《美丽心灵》两部经典,基本与《对话尼克松》,《铁拳男人》持平,优于《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失踪》,《赎金》等片。霍华德早年参演过《美国风情画》这样的经典作品,但他不喜欢当演员,最终投身于导演行业。他的才华无法与那些大师相比,但经验丰富,深谙好莱坞类型片之道。
从同类的体育题材电影相比,《Rush》固然无法超越《烈火战车》,《愤怒的公牛》《洛奇》这类作品,但比《一球成名》,《42号传奇》之流固然好很多。并且在F1题材中属出类拔萃之作。且这不仅仅是一部体育励志传记片,同样也是一部很明显的双雄电影。双雄类型的作品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动作片,比如《盗火线》,《变脸》。这种电影通过两位不同立场的角色正面激烈对抗,突出戏剧张力,娱乐性十足。而在《Rush》中,许多桥段刻意弱化了尼基和詹姆斯在赛场上的竞争,剔除硝烟感,更多着墨与两人差异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表达两位主人公对人生的不同诠释。其实,《Rush》无论以体育题材还是双雄类型两方面,都可以和2011年加文·奥康纳的奥斯卡提名电影《勇士》相比,前者更有娱乐性,也更工整,不过后者却更具风格化,更细腻也更动人。
即便如此,《Rush》依然被我称为2013年最好的剧情电影之一。丹尼尔·布鲁赫和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的表演水到渠成,故事节奏张弛有度。前半段虽然比较俗套地铺陈情节,大部分依靠表演和桥段取悦观众,中间的转折之后影片渐入佳境,并实现情感的最大升华,整体文本和情绪渲染呈上升趋势,每个戏点都来得恰到好处,是本片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数不多的赛车场面调度得当,剪辑舒服,很好地体现出了速度感。《Rush》被评论为有佳章无佳句,就是因为在整体挑不出毛病的情况下,却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弗罗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我们还能记得尼克松被击败时的长时间特写。《Rush》缺少这样的闪光点,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丹尼尔饰演的尼基·劳达是一个在赛场上循规蹈矩,缺乏激情,按部就班的车手,他拒绝继承家族产业,与家人闹僵,自己花钱进入F1车队。他缺乏激情,但不妨碍对梦想倾注所有,挑战极限。不满足是他永远的动力,在遇到玛莲娜之后,甚至担心“永恒的幸福会令自己变得脆弱”。他斗志昂扬,把赛车当做生意和工作。他是调试车辆方面的天才,却言语刻薄,不受大众喜欢。丹尼尔在阐述这个人物的时候,多用尖酸的台词和眼神来表达性格,在《再见列宁》中我们就看到过他精湛的表演,出演尼基,对他来讲难度系数并不高。
而克里斯饰演的詹姆斯·亨特是个更有娱乐性的车手,因此人气比尼基高很多。他玩世不恭,风流倜傥,据说睡过5000个女人,享乐主义至上,但富有同情心。他热爱赛车,是因为体内的荷尔蒙无处释放,速度可以带给他快感和激情,同时他也是个喜欢挑战极限的人。影片甫一开场,詹姆斯便是F3级别里的明星,并且刚刚因为打架而入院,还顺便勾搭了一名护士。在获得荣誉之后,他便会得到满足,开始纵情人生。雷神代言人克里斯利用他迷人的眼睛和微笑刻画出詹姆斯受人爱戴的形象,一个游戏人生但内心善良的大男孩。
两人迥异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在赛场上和人生中的表现。片中的赛道,是人生道路的一种具象化表达。詹姆斯可以为了荣誉付出生命,在赛道上经常做出危险动作。而尼基却更加谨慎,甚至可以为了心爱的人放弃追逐冠军。但中间付出惨重代价的却是尼基,这会给观众的情绪带来有效调动。不过电影并无意批判詹姆斯,赞扬尼基,只是客观展现了两种诠释生命的不同方式。他们自F3级别开始较量,不断地追逐对方,超越对方,然后渐渐从宿敌变为挚友,一种精神上不可分割的纽带建立起来。虽然生活方式大为不同,但他们都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都很乐观积极。每当其中一方登上巅峰,另一个人就不可避免的落入低谷,如此往复,影片就在一种这样的节奏中循序渐进,最后迎来升华。赛车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意义。
故事最大的转折点在中段,纽伯格林赛道,全世界最危险的赛道,影片中的那一年,正是此赛道作为F1赛场的最后一年。当天刚下完大雨,地面湿滑。尼基召集所有车手召开会议,建议取消比赛,因为实在是太危险了。而詹姆斯却执意进行比赛,希望以此为契机追赶尼基的分数。不受人喜欢的尼基自然在投票环节输了,只能硬着头皮参赛。这个会议让观众有了不好的预感。同时作为影片的转折,在为数不多的竞速戏中,导演特意详尽刻画了这场比赛。
霍华德先是用会议给观众建立心理预期,然后适时运用背景音乐渲染不安详的气氛。全片的配乐作为点缀,基本只出现在蒙太奇段落中。在这里增加配乐,低沉的音色暗流涌动,昭示着会有意外情况发生。
起幅,镜头上升,字幕打出。
依次给尼基和詹姆斯特写,然后是一个短暂的乌云镜头渲染紧张不安的氛围。通过他们的目光实现画面切换,视觉上实现银幕方向的一致性。
运用障碍物视角,表现赛场内外人声鼎沸的情况。
通过水洼反射的镜头,揭示即将开始比赛,同时赛场环境基本交代完毕。
这一格画面很美,利用全景镜头表现多层次,主体落在两位主角身上,身后的天空给人压抑的感觉。利用一组快速切换的赛车部位特写,同时配以轰鸣的引擎声,引起观众注意。最后展现一名女观众捂耳朵的画面,侧面表现这项令人热血沸腾的赛事的魅力。通过解说员的声音,向观众交代比赛的规则和形势,以及比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画面上利用航拍和定场,做最后的全景呈现。
移动横摇,揭示,环绕,跟拍等视角体现赛场上的激烈对抗。摄影机固定在车手视角,增加临场感。赛车纵深收缩移动,给人以视觉冲击力。这些都是常见的竞速/追车戏拍摄手法。
戏剧性角度另视觉冲击力更上一层楼,速度感被很好的体现出来。
第一个弯道切了三个全景/远景,揭示比赛的整体情形,同时也能令观众视觉上缓解一下,并增加画面美感。
依然是各种戏剧性视角,最后切换成航拍,表现力张弛有度,非常舒服。詹姆斯起初与尼基不分上下,结果却被一个用干胎的车手超过。两人都很着急地跑回修理站,也把雨胎换成了干胎。于是事情开始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一个尼基的主观视角表现赛车的风驰电掣,然后是扭矩,悬挂,仪表盘等部位的特写,给予观众心理暗示。
画面开始游移不定,摇晃越来越厉害,暗角增大,一个固定机位的揭示镜头表现了尼基的赛车开始出现状况。
各种主观镜头插入,画面变模糊,暗角几乎要淹没镜头主体。
一组快速的剪接,冲击力极强的画面。尼基的赛车撞上护栏,支离破碎,并起火,引起后车追尾,场面非常令人揪心。
朗·霍华德的这段赛车戏其实并无太多让人惊艳的镜头,完全是凭借内容吸引眼球。但是凭借他丰富的经验,把这段戏拍的非常真实,生动,全景镜头稍稍有种纪录片的味道,各种特写和戏剧性视角又给人电影独有的视觉冲击力。画面层次感丰富,色彩搭配得当,速度感也体现的很好。但是如果想想,若适当配以几个慢镜头,会不会有更好的表现力。
不过影片的重点并非表现在赛道上,而是两位车手精彩的人生和对手戏。克里斯和丹尼尔奉献了美妙的演出,画面做旧的色调,弥漫在一种还旧的氛围中。两位角色的命运自始至终紧紧抓着观众的心,令我们无暇分神。前半段电影的篇幅集中在浪荡的詹姆斯身上,后半段从以上的赛车戏开始,着重描写尼基的不屈和崛起。片中通过反衬和对比,让两位车手在结尾体现出了各自的伟大。
《Rush》虽在2013年的众多电影中并没有特别出彩的表现,但其扎实的剧本,灵动的表演,饱满的情感,在霍华德这位经验丰富的主厨调配下,依然散发出独有的美味。实而不华,推荐品尝。
谨以此文纪念两位伟大的传奇车手:尼基·劳达,詹姆斯·亨特。
顺便献给@piero Julie。
— 完 —
本文作者:Joker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