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电影这个帽子太沉重了,就浅谈一下和宗教有关的电影吧。

福音电影必定会涉及到救赎这个概念,它的一般设定往往是这样的——A 原本是一个无信仰或反宗教的世俗之人,即使身边有诸多信徒,A 也无法理解或存在偏见。但因着某个意外的发生,圣灵突然在他心里动工,于是他在瞬间开启了“信仰模式”,认罪悔改过上敬虔的生活,即使遭遇挫折也动摇不了他,最后借着神迹巩固了他对上帝的信仰。

我相信现实里大部分人信教的确是转念间的,事实上这种超越理性的真理不能通过论证来获得的。但是电影不能这么拍啊,不能拍着拍着只把自己都感动了啊!神迹对非信徒而言只不过是运气好啊!

要讲好一个故事,必然需要漫长的铺垫和曲折的心路历程,而那些能用“奇异恩典,如此甘甜,我等罪人,竟蒙赦免”概括的福音电影,对于没见过芒果的人来说,你是无法转述它的滋味的。

其实在电影里展现神的全知全能可行,但让没有信仰的人信服是不可能的,所以侧重点最好是展现人的局限性,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信仰对生命的影响。

看宗教主题的电影,其实还是需要很多背景文化知识的,否则会无视掉许多导演的用意。听说《看电影》的编辑组团看完《第七封印》,平日能说会道的小编们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了。当然,大师的宗教主题多半是来于自我经历的私视角,偏颇观点的存在是无可避免的。我的建议是看各类型的电影,这样不会死钻虚无的牛角尖。

推荐一部评论两极化的《怒犯天条》,它用黄暴和无下限的对话讲了一个三观颇正的故事。两个小时爆笑着看完,到之后重看第二遍才发现天主教徒的 Kevin Smith 其实嵌入了很多圣经的典故,比如堕落天使到以金牛犊为形象的公司进行“正义杀戮”,如果不是偶然知道了金牛犊是第一次取代上帝而制造的偶像,我根本无暇思考那头牛有何用意。事实上,这部电影几乎涵盖了 Kevin Smith 许多年来对天主教的思索。

真正打动你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促发了思考。其价值在于揭示现象,提出问题,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密阳》举个栗子,有人觉得它反宗教,有人觉得揭穿了基督徒的虚伪,但我看到的是导演选择了信徒的两类代表人物(只是部分别以偏概全啊),女主把信仰带来的感动安慰填补她彼时遭遇丧子之痛带来的心灵空洞,而杀他儿子的罪犯则以为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原谅,不管是女主以成圣的目的去原谅罪犯,还是罪犯以信仰为名把宗教作为所犯罪行庇护所,宽恕和被宽恕的背后都是廉价救恩带来的自以为是。

所谓的深意,其实附加了不少个人化的感性的成分,这种东西无需刻意追求。把道理讲得复杂是专才,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地解释给别人听才是天才。与其不休不眠钻研大师作品试图掌握宇宙的奥义,还不如看两个小时喜剧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世界。《偶滴神啊》虽然故事发生在多神论的印度,但又潜移默化地还原出独一真神的信仰,抨击了偶像崇拜、法利赛人式的伪善。它从无神论者的角度揭露宗教形式主义的荒谬,又在困境中找到信仰的存在,算是一部信徒和非信徒都喜闻乐见的“神片”。

福音题材,基督徒能从中得到自我印证的答案;反宗教的题材,对非信徒而言也不过是满足了证实性偏见。以此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难免带着狭隘心。即使教廷的丑闻数不胜数,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神职人员都是虚伪的。人性中有罪,有软弱,有良善,有挣扎,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构筑起人的认同感,剥离掉认识宗教。

最后推荐《教皇诞生》《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前者大胆设想教皇辞职(还成真了)以及他出逃背后的心理,以小人物的故事诠释了救赎的意义,这里不赘言了。看《雅各布神父》电影短评的时候还觉得这种北欧文艺片顶多骗骗文青的眼泪吧,但看的过程中意识到准备纸巾还是必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