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 文史学者,吃货,现居深圳。
北方黄河流域地区,如山西、陕西,地气使然,粽子一律是甜的—糯米和红枣,用芦苇叶包起来,再用马莲草叶子紧紧地包扎成四个角,但却不是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而是四个角分两组对应,俊俏地翘起来,单是看那个样子,就让人心生欢喜。
芦苇叶不宽,但厚实,每年到了清明之后,就渐渐地有卖干芦苇叶子的走街串巷,这是上一年的芦苇叶,整齐地捆扎成一把一把的,一百张一大把。放得干透,自然失去了新芦苇叶子上的青腥味儿,经过清水一发泡,叶子依然翠绿如新,但却只是一股纯粹的芦苇叶子的香味,比新鲜的芦苇叶还要香。
红枣是本地所产,以一种干燥后摇起来会像铃铛一样发出响声、俗称“铃铃枣”的最好,据说此枣肉厚而味香甜,皮非常薄,用来蒸甑糕、包粽子,是上品。可惜其产量太低,人又不重视,很多年都见不到这种枣了,应该是消失乃至灭绝了。现在知道曾经有这种枣的人都很少了。现在用普通的大枣,核儿大皮厚,要边吃边吐枣皮儿。
糯米是外地产的—旱地人对大米、糯米曾经的稀罕与珍视,是现在人无法体会的。因为本地不产,要买,故稀罕,平时是不吃的。要在家里过大事请客办酒席,才去买一些。有时候,主人经济力量弱,连全部糯米都用不起,就在糯米中掺一些本地产的黏糜子。黄色的黏糜子磨成粉,陕北、内蒙人用来炸油糕,一片一片的,沾白糖吃。这东西好吃又耐饥,拉车走路能跑四十里不感觉饿。黏糜子也用来包粽子,用法如糯米。
有一种粽子是不用枣的,包的也不是四个角,而是三角,三角扁平,用粽叶也少。陕西蒲城县文庙前面的明代六龙壁,旁边那棵有七八百年树龄的老槐树对面,曾经有个老人卖这种粽子,一个夏天都在那儿。老人的小木桌上,最惹眼的是一只大磁盘,中间是个凝结成小山一样的蜂蜜山,四周全是晶莹的已经融化的蜂蜜。老人用一个小木片,将融化的蜂蜜飞快地撩起,淋到小磁盘的三角粽子上。用筷子夹一小块蜂蜜粽子,入口沁凉香甜。糖在体内迅速转化为酸,这符合夏季吃酸的道理。
这就是蜂蜜粽子,是北方粽子里的极品。我现在每次回到蒲城,从那个刻着“文章祖、帝王师”几个大字的彩塑六龙壁前走过,那棵老槐树还在,但那个老人早就不在了。我老想起他。
端午节前后,关中农村,娘家给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送粽子,也叫送端午。春节过后,是清明节,亲戚各自祭祖,不往来参与。在过去,从春节到中秋,期间时间太久,所以需要加入一个端午节,以使亲戚之间能够走动、亲近。我的祖母是那年腊月末去世的,来年端午节前,我父亲特意叮嘱:今年他要亲自给几个姑姑家送粽子。这样,他亲自去一回,以后就可以让家里其他人去送,这样就将我祖母从前的叮嘱接过来了。年年如此,不间断。
一般人家买粽子送,讲究一点的,自己包。包粽子这个活儿需要练习,大小要合适,样子要匀称紧实,看上去俊俏,不能臃肿没样子。所以,非得要心灵手巧的人才行,否则包得不像样子,会被讥笑。礼云“毋不敬”,对粽子的要求,是对诚敬之心的要求。
粽子一般十个一串,用马莲草拴着一起煮。送亲戚,新出嫁的女儿家,属新亲,娘家要送至少一百个。有的婆家村子大,本家人多,会要求亲家多送,因为要散粽子,即给本家分新媳妇娘家的粽子,也给本村人散粽子。一般来说,不能给人家要礼,但这个粽子却可以要,而而听到亲家提出要多送粽子的要求,娘家也很高兴,因为这说明女儿的夫家家族兴旺,同时邻里关系好,即乡行好。乡行不好的人家,自己不好意思给人散,别人也不稀罕你散的粽子。前人设教,于日用伦常之中,春风化雨,教民厚俗,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