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个答案差不多就是书上可能找到的内容。我直观补充一些。不了解电影,讲舞台。

将舞台理解为一个黑盒子(只说传统镜框舞台)第四堵墙就是舞台面向观众的台口,这是一面不存在的墙。但为什么要说它是墙呢?
因为隔开了两个环境,现实与想象。舞台表演是一种仪式,类比一个宗教仪式。例如,每日对着神龛烧香磕头,思考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神圣。做同样的动作说同样的话,这时对面换成可口可乐:“啊,天上的可口可乐啊,保佑我们饭店生意兴隆!”这是不是无比愚蠢,再多虔诚都是一出闹剧。舞台表演也一样,它假定了很多规则,比如:台上的演员不是演员本人,而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舞台布景是一个真实环境;演员的话语和动作只对舞台这个黑盒子中的世界造成影响;演员从侧面下场不是去换装,是离开去了另一个场景……
再来看宗教仪式:天上存在神灵;神灵可以感知并影响当下世界;个人的一些动作可以影响神灵……
发现了吗,这里很神奇的出现了两个世界,它们同时运作但互不可干扰。所以为什么认为存在一堵墙在舞台这个和观众交流的面上。原因就在于它分割了两个世界,如果不存在墙那是什么导致了分割呢?

那么为什么需要第四堵墙呢?再回刚才的例子。两个并行的世界同时可信的原因在于,我们假定了它们的世界观相互独立,在同一个世界中,只有唯一一个正解。假设第四堵墙打破了,这时观众会混乱:演员从舞台下去是去换装,那么她再上场时手里拿的箱子是从哪里来的,化妆间吗?那不就与剧情设定‘她上楼拿了箱子’不相符了吗?于是就没有幻觉效果了,整个演出都是疑问。所以“第四堵墙”就是为了营造舞台的幻觉效果。但不能单纯理解“第四堵墙”就是镜框台口,其他圆台,伸展台,黑匣子也存在第四堵墙。与其他墙只承担分离舞台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目的不同,第四堵墙同时承担着观众观察舞台的作用。

打破“第四堵墙”的例子很简单,比如:演员和观众有有眼神交流,演员向观众提问等等,所有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流都是对“第四堵墙”的打破。
是不是一定要保持演出的幻觉,不一定。拟真的体验只是斯坦尼体系的核心,布莱希特体系就不同。布莱希特体系认为打破这种幻觉利于观众对戏剧的反思,而不只是体验。

— 完 —

本文作者:zengeryounke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伍迪·艾伦是第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电影导演吗?
电影、电视和舞台戏剧,在表演方面对演员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