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不会包含太多准确信息,只是框架性的概要几点,给大家对于了解SpaceX,DragonV2和ElonMusk做个参考:

1 Dragon v2的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这里面包含几个技术要点,有工程方面的,也有理论技术方面的:
1.1 核心发动机,SuperDraco;作为一个完全可充用的返回方案,反推发动机的重复使用次数和可靠性是核心指标,SpaceX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SuperDraco的Chamber(燃烧室和尾盆),可以大幅降低发动机本身的零件数目和加工工序,也就直接降低了发动机的重量和成本,wiki上可以看到SuperDraco作为一个可在一次再入过程中多次点火的发动机,比冲数据是非常理想的…这个是SpaceX的自主技术,使用3D打印也是第一次,虽然打印方是第三方提供,但能有这个点子并敢于实施,很好;关于一些评论对于3D打印的质疑,也可以理解,毕竟以前没有先例,但Dragon v2首飞在即,我想不用争论拭目以待吧;
1.2 隔热层,PICA-X,这个技术已经在SpaceX手里发展到了第三代,主要突破是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成本,Musk本人的设想是要求Dragon最终可以实现对于隔热层零处理的当日重复发射,这会更进一步降低往返低轨道的载人/货运成本。隔热层也是SpaceX的主要投资点之一,最新一代的隔热层材料和热铸造,参与设计和制造的都属于SpaceX本身;
1.3 再入返回的着陆方式,Dragon v1第二发据说已经测试过相关回收方式了,虽然最后依然采用的降落伞着地,但穿越大气层之后的姿态控制,从控制体系到发动机都已经受了考验。这个很厉害,钝锥体返回舱再入以后的姿态控制和着陆位置控制,一直是很难做到的,Dragon V2直接就干这么做,降落伞为辅,说明人家心里有底。看过Grasshopper的人不在少数,从姿态控制来看,Dragon飞船再入以后的姿态控制和着陆只会更难,厉害!
1.4 Dragon v2计算机和触摸屏幕,四块屏幕分成两组,互为备份,触摸控制如果在控制逻辑上做得好,可靠性是不会有大问题的。考虑到再入过程中高过载下有可能的屏幕损害,特意准备了关键功能的实体按键。另,箭载计算机从Dragon v1开始就没有采用特殊构造的防辐射计算机(为了降低成本),但合力的可靠性设计和备份已经在Dragon v1的飞行任务中得到确认,不需要复杂且高昂的专用计算机了,没有发生或者发生在可修复范围内的数位反转(遭受外部射线辐射和高电离);

2 关于对于Dragon不能提供发射过程中逃逸的问题,Musk已经澄清了,几年就会有两次实验,一次是针对发射零高度的弹射和一次在尚未进入大气层的弹射,没有特别的逃逸设备设计,就是Dragon的整体弹射,动力由SuperDraco提供;

3 Musk野心很大,Califonia也装得下这种野心,不论人才还是外部合作上下游供货商,SpaceX都走在健康轨道上,NASA对于SpaceX的推动应该已经结束,Falcon的主发动机Merlin发展到现在,也几乎都是SpaceX自己在弄,所以SpaceX绝对是一家有潜力的公司。我看过一个Musk的访谈,里面有很多SpaceX日常工作厂房的图像,大家看看就会知道,人家的流水模式是怎样的从成本和效率角度出发,我们一个部件一个厂一个研究所,如果背后没有国家就难以想象。
应该直面这种特殊私营模式的挑战,Falcon和Dragon如果一直保持高成功率,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除非我们自己也作出改变。

— 完 —

本文作者:Duncan Zhang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Elon Musk 如何能够驱动三个公司呢?
Elon Musk 的三家公司之间有业务往来或技术共享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