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处都是创业资讯的情况下,我仍然专门给游戏创业者(CP)分享一些内容,道理很简单,因为几乎没有人真正关注过游戏行业创业的特殊性。

我看过的一些新闻报道,大致归结起来,要么说游戏创业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要么就是由一些成功者口中说出“做游戏是快乐的事情”云云。创意、梦想,这类给后来者灌输的词语,简直连鸡汤都算不上,最多是一杯可乐。

Y-Combinator (创新工场最初学习对象之一)创办人 Paul Graham谈到为什么会采用一口气投资一大批团队这种颠覆硅谷的模式,唯一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想要学会如何当一个天使投资人。所谓“集体创业养成”这种新模式,根本只是个意外的发现。

真的,当你不断的去读这些创业“成功”的故事,你就会发现 99.9% 的重大决定,都是意外。而你当初花了很多时间去想的决策,事后证明根本一点也不重要。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干嘛。而这一点,哪个成功者愿意承认自己当初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不要以为别人都比你厉害。

成功的故事要精彩,通常必须要有很大的反差。刚开始窝在一个很可怜的地方,然后前面一长段时间几乎发不出工资,因为努力不放弃,有一天找到一个转折点,然后忽然间爆红,于是苦尽甘来。亦或是目标坚定,意志顽强,掉进坑里能及时爬出来,对产品精益求精,又加上找到一位好投资人,于是顺风顺水就做成了。媒体喜欢这样的故事,读者也喜欢这样的故事。职业经理人的成功,媒体会去探究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人格特质。公司的成功,媒体则会去探究这群人到底是受到了什么启发? 做了那一个决定? 还是看到了什么市场趋势? 通常这些发现可以条列式的一点点写出来,比如这个老板一天工作20小时,又或者在那个特别的时机切入市场,然后套用着“因为…所以…”的逻辑,他就成功了。但通常我们听到的这些故事,很可能是这些人最精彩的故事,但最精彩的部份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部份。最重要的部份,要不是没被说出来,就是没人关心,也或者他只是一个长期的做事态度,但说不出是那一个单一事件。

以互联网产业来说,大多数的真实故事,就只是一个努力让自己公司活下去的历程。大多数的手机游戏CP,跨不过第一道门槛,也就是找到代理或者上线运营。跨过第一道门槛的,绝大多数跨不过第二道门槛,即有基本的营收。跨过第二道门槛的网站,绝大多数没办法有长期获利来支撑公司的成本。所以遍地开花出现无数新公司一段时间后,极大多数就进入了冬眠期,或是完全消失了。因为要过这些门槛真的很难。

但只要活下来的,就活下来了。如果你有几个员工,过了这么多年,你还能准时付出大家的薪水,你还是很积极的投入你的产品,你还是很热情的坚持你在做的事,如果三年、五年,都活下来了,那这个公司长期来说,大概一定会有基本的成就。如果你能活下来一个五年,那大概没什么理由你会撑不过另一个五年。以现在这个时间点,如果我们回去看06、07、08年创立的公司,我觉得今天如果还存在的,通常你都可以看到他们有些不错的成果。他们不一定开始赚钱,但通常会觉得他们离成功并不那么远。

最扯淡的事情莫过于讨论做什么才能让产品成功。你无法预测市场的喜好,也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不用花太多时间试着去预测。而把自己跟其他人比较来判断成功概率更是荒谬。如果他比你强,失去一点自信,加油赶上他就算了。如果发现他比你弱,天啊!那只能怨天尤人。何必呢?他人的成功跟你的成功没有关系,这是一场马拉松,搞清楚方向,然后不断的跑就是了!创业是在没有地图在沙漠中赶路,多半时候是没有水的,即使看到水,那可能常常也是假的。真的看到水,你也很难知道下一滩水会在多远的地方。有的人可能有比较多的资源(例如带了比较多只骆驼),真正的故事就发生在往前走的每一步,坚持的每一天,而不会在那些最引人注目的时刻。

游戏创业者和其他互联网创业(比如游戏工具、平台等)有很多差别,比如说:

1、游戏CP较少靠自己去寻找用户。这对于很多其他产品而言,真的是很难的事情。

2、游戏CP迭代没有那么快。通常互联网的原则是把使用者放在第一位,产品只是满足他们的工具,最初会把开发周期压缩到最短,让产品的不断的被调整,才能更快变成符合用户需要的东西。

3、游戏CP往往一锤定生死,如果一两年时间没有发展起来,劣势会越来越大。而互联网应用往往要熬很长时间,Google 和 Facebook 都是在成立将近 5 年后,才第一次获利,像Zynga花了 3-4 年的时间。(不过随着移动领域发展,你可以看到这件事情越来越快) 但总得来说,一般的互联网创业需要一些时间摸索,往往就是需要这些磨练,你才能真正的掌握市场的脉动。而游戏CP的商业模式实在已经太成熟了。

4、游戏CP的心情要么高涨要么舒缓要么绝望,而互联网创业者的心情往往是大起大落。今天,你可能觉得你是下一个 Facebook,明天,你又会觉得根本没有希望。如果好一阵子都没有好消息,整个团队会陷入低迷的士气。

5、游戏CP成功了都是土豪,不管干的事情多没节操,都至少会让人艳羡。而互联网一些小型企业创始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圈外人的尊重。或许你在创业圈子或者网上为大家敬重,但是出了这些圈子你可能不会有什么份量,因为这个社会,很功利。

6、游戏CP没有特别稳健的成长逻辑,在力图生存的同时奢望一夕爆红的运气。而互联网创业,往往要的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快快尝试快快失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当你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你在这场游戏中的生命值也正慢慢降低当中,当生命归于0的时候,如果还没猜到最终的答案组合,那很抱歉,你就挂了。所以互联网公司总是在烧钱和融资,让自己在这个游戏中撑久一点,猜到产业最终答案的机会就会再大一些。

7、游戏CP大多数都缺乏预见,少有策略,但长于战术。而成功做大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在预见和策略方面更为强调。预见,是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所以也是无法复制的。相较于预见,策略则是中期,心智模型与结构层面的东西,可以模仿,但难度很高。而战术则非常短期,规律与事件层面的东西,很容易模仿,但如果没有搞清楚背后的策略与预见,那个模仿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可以认为游戏CP做的是一种资源有限、公司架构的项目开发,区别只是在于团队的选择、项目的选择、开发模式的选择、合作方的选择等等。这些选择没有对跟错,它是基于每个公司团队不同DNA组成下必然的选择,每个人无法复制别的公司的选择,别的公司也无法复制你们的选择。创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复杂,基本上就是订了一个目标,然后就等着被卡关。就像玩Candy Crush,运气好的时候一次可以过个好几关,但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一玩就立刻被卡关,可能好几天都还在同一关。创业多半不是在执行一个听起来非常可行的方案,比较多的时候是在执行一个听起来没有完全被卡住的方案。然后边执行边看被卡住的地方有没有变少。如果有的话,它非常可能是一条对的路,如果弄了很久还是没有改善,也许就该思考要不要赶紧换条路,趁着还有生命值。

中国的游戏行业都已经存在了十几年,还有什么新鲜体验存在,还有什么需求是还没被满足的。我想其实仍有很多,只是绝大多数现在即使有人提出来,一般人看来也不觉得它有机会。事后来看做得起来的东西,通常事前来看并不会觉得太聪明。所有正在创业的人每天卡在不同的关,解决不同的问题,再面临新的问题,很辛苦,但也非常好玩,就像游戏中穿行于迷宫。

游戏CP创业时有以下常见的几个问题:

1、时机

许多人爱问“我什么时候适合创业?”其实,一旦你有其他选择,那就不要创业,因为人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若是觉得自己有其他退路,就代表你还无法承受风险,很容易怀疑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创业这条路,然后又退回舒适圈。创业并不酷,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更不是只有创业才叫厉害,重点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同样有个问题是“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创业吗?”这要回到创业的本质来说。创业者的最重要使命,不是创造“新的”技术或产品,而是创造“使用者想要”的产品或服务。在打造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另一方面,创业者必然受到各种资源上的限制,包括人力、资金、设备等等,但最关键的,其实是“时间” 。因为所有的资源,尤其是最具有价值的资产与资源,说到底都是靠时间累积的(听说过一万小时理论吗?),也唯有时间所打造的经验与智慧,才真正能形成竞争者难以追上的进入障碍。

当有一群同样能力特质的创业者一同参与这场比赛,你觉得是全力以赴的团队会胜利,还是把赛事当成游戏的团队会赢?当然,如果你不在意是否能赢得市场、创造价值,那么是否全力以赴对你而言并不重要,但对于投入资源甚至资金的投资人或策略伙伴来说,他当然要选择全职创业者来作为合作对象或投资标的。至于为什么我们某种程度上也认同团队中可以有兼职的创业者,是因为创业需要的不只是决心,更需要对产业跟创业的理解与参与。所以,假如团队的成员当中有比较年轻、缺乏产业经验或创业参与经历的,其实可以一边担任协助的角色,一边学习创业会遇到的各种状况与问题。而且,新创团队的资源有限,尤其是资金往往不多,若所有员工都采全职,将造成很大的财务负担或现金流压力,因此,非核心成员若能一边在职赚钱、一边参与创业,有时候不失为一种让创业撑久一点的方法。

所以,兼职参与创业是很好的挑战与尝试(担任顾问、股东或兼职员工),但兼职主导新创事业(担任创始人或合伙人),对公司与个人而言都很危险。 问题不是创业时的身份或状态,而是角色的重要性。这么多年业界的投资经验启示是,没有人能全职做好两个工作,兼职往往也会顾此失彼。

2、股权

绝对不能有完全平均的股权分配,无论你们是几个人分配。你们绝对会吵架,意见不合,必须要有一个继续前进的方式,卡死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创业决策慢比不正确还糟糕,所以这也要反应在股权结构上。此外,不要去比谁的投入高:创业团队往往会陷入这个迷思,用投入来决定“公平”,记住,产出的价值才是重点,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重点在于未来,不要只去关注在初期这段时间大家的付出和产生的价值,重点是未来六个月、一年、三年,你希望你的共同创办人在这公司扮演多重要的角色,那就应该让他拥有相对应的比例,来确认他会努力付出。

在公司设立之前,把你的所有的想法、顾虑、不满、需求,通通在这个时间讲出来。记住,你们要结婚了,从此之后必须不分你我,如果现在就没办法承受实话实说,那这个团队注定要被沟通不良拖垮,还不如先早早结束吧。人人都满意的方案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比例,但最后的结果应该是每个人都拿到比他想的少一点。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最公平的情况。如果团队内依然有龃龉,那么写下来,摊开来,大家把心目中的分配各自写下来讨论。每个人解释各自的原因,最后再一起得到一个结论。

如果你连股权都不重视,说明你根本没打算让公司撑到下一次发展。

3、团队

团队凑不够人和人员冗余最常见到的情形。

凑不够人的情况,多半是因为被创业大潮诱惑,但核心成员不够完整,比如说缺少美术(缺少程序连念头都无法动)。员工不齐整是否可以开工,这就回到关于时机的话题,如果你觉得以你的热情和意志一定能在短期内找到人,就开始干;反之,就不要轻易做决定。有的人会问你,行业这么浮躁,画大饼根本不可能吸引到人。如果你说这话,那已经太晚了。有的人很幸运,只要把大学同学凑一块,就是完整的队伍,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条件,怎么办?那么,在你创业之前,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导师并让自己也成为导师。

在美国,mentor是很常见的词,中文也就是“导师”的意思。导师不是贵人,传统汉人文化中所说的贵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必须达成提携的作用,也就是说,你必须要从这些人的手上拿到机会或是好处,否则这人就不是你的贵人。而导师的概念,偏在知识或是经验的传承与解惑,帮你吹开许多烟幕,更明白帮你定位你要的方向。不要小看这样的传承与解惑。中国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为了自己学习过,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有几个选择是自己所决定的?太了解书本上的东西,但是却一点都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跟着群众的目标走,出了社会,面对无穷的选择与可能性,头晕目眩。

如果你是想创业的学生,可以看看身边有没有向往的学长学姐可以约出来聊聊,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如果你在公司,可以找一下身边各种同事,即便不在一个项目,可以一起喝酒也可以一起打球打游戏,继而可以扩展到你的老板、上司,或是在你领域中相当敬佩并且也接触得到的人;网络社区里面的朋友;上述朋友的上司、长辈、同事或朋友……其实就是你社交圈可以接触到的强者,从自己的身边出发。你不知不觉地一直在跟某领域的朋友切磋而乐在其中的时候,你基本上也就有了自己的导师。在这个步骤中,切记急躁,千万不要跟一只手数的出来的人数聊过以后,就草率决定,慢慢来,多花一点时间跟各个领域的朋友们多多交流,花个3个月左右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一个很大的选择上的缺陷就是:喜欢速成,喜欢很快就有结论,其实,找寻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不要轻易想要跳过,直达结论。

导师关系这种事情有点像是约会,真的是看双方的契合程度的,聊了一到两次,话不投机,也是很正常的情况,不再继续即可,但是,如果一拍即合,有种可以长期发展的气氛,就可以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向你的导师请益。至于如何经营与导师的关系?首先,你要会问问题,这点又恰巧戳到国人的致命伤,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有哪个阶段鼓励或是教导你要问出对的,有品质的问题的?问问题其实是个很深沉的思考,问题的品质,决定了答案的品质,也决定了你从导师那边获得的品质,好的问题能够激起跟导师讨论的火花,会成为你导师的人,一定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喜欢挑战,喜欢深思,也讨厌无聊的,如果你每次跟导师见面都没有准备,问不出能激起深度讨论的问题,只是想要听导师说教,久而久之,这段导师关系是没有办法维系的。如果只是想要听人说教的话,我想最好的来源应该是你的父母与亲戚,尤其是那种会催你结婚生小孩的那种,不是导师。而等到你的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可以开始做其他人的导师,千万不要担心自己不够格,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你分享得越多,你成长的动力也越强。

等到你创业的那一天,如果你的合伙人不足,就可以在你的导师和学友中寻找你的合伙人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即便合伙人找到了,也一定要确认公司雇用的前10人八字是跟你合的、对这间公司的发展是有共识的,千万不要找只是单纯来上班的伙伴。你要雇用的不是员工、也不是朋友,而是伙伴。你的团队中需要各种等级与角色的队友,如果有你的导师和学友加入,会让你的团队更完整,更坚强。

至于团队冗余,是一个好解决得多的问题。通常情况是从大公司出来的完整团队,因为磨合时间较久并且担心之后招人麻烦,所以希望都保留下来。对于这一问题,只需要记住,如果管理能跟上并且有资金,团队人多永远不是问题。但如果他体会不到激昂的工作氛围和踏实的存在感,会离开的人永远会离开。只有你的核心成员才是团队,让他们承担更多的任务吧,只有足够的燃烧,才有足够的火焰。

4、产品

关于做什么产品,之前已经写过好几篇,不再重复。这里只列出四个误区:

1)用户需求分析

某个你并不喜欢的游戏在国外成功国内不成功,或是在国内有小小的成绩,于是你进行合理缜密的分析,提出了一套修改方案。且住!不要自欺欺人了。如果你都不是目标用户,你的想法通通是扯淡。做你能搞懂的产品或者干脆找个成功产品做个最快或最好的山寨吧。真的,你不是什么都懂。

2)所有目标都达到了,自然用户会买单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条是真的,如果你创业的是洗浴中心。如果世界是一台运行精准的机器,你将天赋和汗水注入,便会有成功产出那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仅因为你的产品很牛,或者你天赋异禀,也不能确保成功。同样产品很烂,也不一定就是失败(你懂的)。永远不要给自己建立“如果怎样便怎样”的逻辑。

3)先测试了再说

很可能你碰到的情况是这样的:花了8个月时间,辛辛苦苦开发完了,然后你放上线,只有100个人来了,30个人留下,9个人付了钱,随后你就决定给记者写稿件,到处做路演,你还申请了微博微信,给你每一个认识的人发消息求转发,还请渠道吃了顿饭,又来了100个人注册,过了一个月,你自认为优化调整了很多内容,你又跑过去联系媒体,信誓旦旦对发行商说这都是测试数据,下个版本数据还会好很多。如此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公司倒闭。改产品,永远不是你的目的,得到用户或者找到合作方,才是你最优先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想别的办法,不要抱幻想。

4)最重要的是X

你去参加各种活动、跑各种会、听各种演讲,总会收到一堆的经验分享,但别忘了,这些经验和建议都是从他们各自的经验和立场为出发点的,因此,我们收到的建议都是带有偏见色彩的。你可以尝试一下,会发现任何一项建议,都会有一个直接同它对立的建议存在。作为游戏CP创业者,只需要做充足的准备,找到合适的人,建立好的研发流程、找到清晰正确的产品方向,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产品出来之前,还有时间听那些重复而冗长的分享?别闹了。

5、性格

游戏研发出身的创业者,最常见的性格弱点是内向。但是一旦成为创业带头人的身份,你必须调整自己的个性,即便表现的常常不是真正的自己,但这是社会化必然需要的过程。这个世界上,会表现的人比较容易有更多的优势。

小公司很大的困扰,就是在各种场合总是会被大家质疑。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可能你听了睡不着觉。所以很多人当公司还很小的时候,不太喜欢出门参加对外活动,宁可把所有的时间,坐在办公室里做自己的事情,因为被别人不看好的感觉并不好受。但是在创业的初期,尤其如果自己对这个产业没有真的很熟,并不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多接触外界的刺激,多认识外面的人,也许可以带给你一些启发。我很喜欢“启发”这两个字,它通常代表某一个可以立即化成行动的灵感。有很多启发都是来自于和人的谈话,而且启发通常像闪电一样,是忽然不预期来的。也许你本来只是去请教一个粗浅的问题,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启发来自于认识了另一位创业家。这些效应我们无法预期,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触脚向外,用力地延伸,让机会自己找上门。

有很多成功者的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贵人,如果没遇上他们,不知道今天的结果会有多大的不同。每个认识贵人的过程,背后都有个故事,也许它是经过了好几轮的接触,但他们的共通点,都是走出办公室外认识的。那些曾经最用力批评你的人,也许在一些关键时刻却会发挥关键作用。

在创业过程,不管那是不是你原先想做的事,必须不断和各种人打交道。有友善的人,有热情的人,也不免有不友善、不热情的人。当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很会交际、很会说话、很外向。绝大多数的时候你还是可以当自己,只要你能把该做的事做好,方法绝对不只一种。你不一定要很会说话,但你要让对方觉得你很真诚。真诚多半不在于很会表现,比较在于把事情做好并符合别人的期望。如果你不是一个爱讲话的人,也没有能力变成一个爱讲话的人,这世界必然有适合你这种style的人生存的方式。但是,如果能有助于你事业成功的事情你一点都不想去尝试,你确定你真的下定决心了吗?

也许,你会发现不管你的新名片上面写的是CEO、总监、程序、测试、客服还是没有任何title,在大家眼中都没什么差别,因为他觉得你的公司很小,小到可能只有一个人。那么你就得发挥小蚂蚁的力量,这可以是很大的力量,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你相信自己,而不是选择相信别人对你的眼光。如果你可以谦卑的用诚意去打动别人,我想这段时间,你会有很大的收获。不只是事业上,也是个性上的最好磨练。我想在我们受过最多挫折的期间,我们都变成了更坚强的人。你资源最短缺的日子,往往是一段你头脑最灵活的日子。

6、融资

相信我,这世界上最恐怖的不是笨蛋投资人,也不是什么都不管的投资人,而是“不懂又想要插手”的投资人。他们会叫你赶快多雇一点员工、干预产品决策、没事叫你开董事会、做报告,甚至还想要把你开除,找专业的人进来“管理”,天啊!

怎样的投资机构算好的投资机构,之前也写过一篇,可以去翻旧文。这里只简单汇报一下创新工场的风格。与一些机构投资大量团队任其生死的风格不同,我们去年下半年开始正式进行游戏CP的投资,大概十几家,尚没有任何一家失败。而且如果有人愿意跟进,我相信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回报。为什么没有多投?其实很简单:数量多了我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帮忙。成为5%大红大紫以外失败的95%还是避免自己的创业旅程成为昙花一现,不同创业者有不同的选择,我们也有。本质上,我们是创业的投资者,而&#19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