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R&H在奥斯卡上那一幕还历历在目啊,当时我也有题主一样的疑问,连这样的大鲨鱼都饿死沙滩,那小鱼小虾还怎么生存?于是就做了这个选题,调查采访写了一篇产业报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事情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

首先,在视觉特效电影抢占影院黄金档期的时候,视觉特效行业早已处在最艰难的时刻。破产危机在好莱坞各家大视效公司几乎每一两年都会遭遇一次,无非是有的咬牙挺一挺,从悬崖边生拉回来,有的运气就没这么好。若不是这次沾了奥斯卡颁奖的戏剧性,以及之后的视觉特效师在杜比剧院门口游行,R&H的破产根本不会吸引到那么多的眼球,无非是行业内的同仁唱一曲挽歌就罢了。

那么,困境从何而来呢?

1.任何一部以视效为主打的电影,理所当然预算部分是视效占大头,一旦成本资金链出现问题,制片方不会要求大咖演员片酬打八折,却总想着压缩视效部分的预算。但占的比例大不代表水分就大啊,正如前面几位业内回答所言,视觉特效就是非常贵。技术贵,研发贵,艺术创造贵,人力也贵。性价比已经放在这了,但为了生存,很多视效公司只能自相残杀,亏钱也要先把大单子签下来,恶性循环。

2. 视效公司的影片合同往往是一口价flat rate。实际操作中,导演的任何一个新念头,都会给视效团队带来无休止的无偿加班修改。出于对视觉特效的信心也好、依赖也罢,“有什么小问题,后期再修就好了”几乎成了某些制片人的口头禅。其实前期拍摄时的各种疏忽会给视效后制带来不必要的繁琐,比如一个演员的美瞳戴错颜色,就能让视效师返工好一阵子。而超时修改和返工的支出,视觉特效公司都要自己承担。

3. 随着视效软件的不断研发,使得视觉特效行业门槛慢慢降低,再加上广大海外廉价劳工的吸引力,以及外州和外国的电影返税和扶持政策,这些因素都极大的冲击了好莱坞本地的视觉特效公司。(外州返税太厉害了,别说视觉特效公司了,本地制片公司的优势都被削弱很多。)

4.没有自己的工会。我并不认为视觉特效师没有自己的工会是视觉特效行业困境的决定性因素,但建立工会还是眼下应该走的一步,制定行业标准和相关待遇,不破不立,形成新的秩序。

理性的说完了,最后说点情感上的吧,跟R&H里有几个元老私交很好,R&H也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很明亮的美国公司,办公场地大而开阔,可以带宠物上班,运动休闲区里品种丰富,整栋楼里到处是CG模型和手绘,以及穿着简单神采飞扬的年轻艺术家。每次去都能感受到很纯粹的气息,就是青春、电影和梦想。看到它破产,看到有家有口的朋友不得不离开,搬去加拿大找工作,其实真挺不好受的。

的确还蛮多人腹诽Visual Effects Artists这个词,搞搞特效也配叫艺术家,难道不就是电脑码农吗? 有位以前在索尼做视效一个朋友说过,“(我们这行)聪明人早就离开了,留下的只是梦想还未烧尽的傻瓜。” 大家细想一下,有很多全球畅销的电影哪怕在十年前都是拍不了的,比如《复仇者联盟》、《返老还童》和《少年派》,剧本再精彩也只能关在studios抽屉里落灰。正是视觉特效承载了人类的想像力,扩大了电影的边界,they deserve better.

— 完 —

本文作者:潘萌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3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怎样判断一部电影是国产片还是港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