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明确的指标的情况下,评价一个行业的水平是见仁见智的。拋个砖:
先说好听的,我国航天整体实力随着近些年国家持续的投入,所取得的成就大家都是看得见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别人有的,我们基本上也都有了”。按照《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与启示》(戚发轫,2009)中的提法。航天(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向
1, 卫星及应用。我们自行研发和生产了各个类型的卫星,包括通信(东方红系列)、对地观测,遥感卫星(这里面有资源,气象卫星,另外很重要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军事侦察方面)、导航卫星(北斗二代)和一些科学实验卫星等。而且现在不光给我们自己用,也帮我们国家的一些小弟们开展一些国际合作(巴星,委星)等。小弟肯花钱买,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我们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2,载人航天。神舟每次发射成功,都是媒体的焦点。从神舟系列飞船开始,包括后续“天宫”空间站,每次都是持续的提高。电影《地心引力》(Gravity)里的美国宇航员,不也得搭着我们的空间站回地球吗。
3,深空探测。航天器离地球越远,由此而引发的通信,姿态轨道控制,生命保障等等问题都会变得更加复杂。单是去月球,卫星就是马不停蹄的飞十多天,更不要说去火星了。我们国家的思路也很清楚,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目前的嫦娥探月计划中的”绕,落,回“已经完成了前两步。
4,除了这三点之外,我们的火箭水平(标志着太空进入能力)也和美,俄同属第一梯队。虽然我们的长征不及俄罗斯的质子号有那么大推力,但是现在也可以具有把9吨重的航提器送到3/400公里的近地轨道。而且这个数字在新研究的型号中的目标是25吨。
再说点现实的,尽管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成果,但情况也绝对不应乐观。
1,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找一些关键的事件,比如”发射第一颗卫星“,”太空行走“,”探索月球“,”深空探测“和”建立空间站“等。比比美帝等是哪一年发生的,而我们是在哪一年发生的(甚至像火星探测,还是在纸面上的计划)
2,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多集中在整个产业的中游(虽然这个环节同样是技术密集的核心环节),但是依然有两方面的不利因素。其一,我们的基础零部件研制能力,包括基础的材料和工艺是我们明显的短板。航天器的大脑–”计算机“中的大部分芯片都需要进口,而且有的也面临国际禁运的风险。另外,比如进行姿轨控所必须的核心部件–”陀螺仪“,也因为我们基础工业的加工精度不够,只能依赖从俄罗斯进口。其二,从一个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航天相关产业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军事和其它有限的几个用户当中。整个产业并没有能购充分的商业化。
3,人才,体制等。在《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金仕龙,2002)一文中,关于航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做了详细描述,可供参考。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目前我们的体制比较适合在短时间内,不计效益,不计成本的解决”有无问题“;但是目前整个行业内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情况,绝对不适合我们国家航天水平的快速发展需要。
最后,国家大力发展航天,登月项目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对于其他行业有技术的转移和溢出效应,并且也能对经济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 完 —
本文作者:Patrick Peng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