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晗
《如父如子》的故事可以说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所有电影里最“狗血”的:多年前,由于在医院生产后抱错了孩子,一个都市中产家庭与另一个开杂货铺的小市民家庭发生了剧烈的交错,是应该把亲生骨肉换回来,还是以养育之情为重将错就错,成了两家人共同面临的(确切地说是男主角野野宫良多面临的)问题。这类故事表面上充满戏剧张力,但由于太过“平常”和“庸俗”(国内一些法制寻亲类栏目中时不时能看到相类似的悲情故事),反而显得有点突兀—至少与我们熟悉的、风格近乎平淡自然的是枝裕和有些不搭。
但是枝裕和毕竟不是人间惨剧制造商,也不是靠煽情赚取眼泪的国产大片导演,甚至在我看来,故事本身的悲与喜在他那里其实并不重要,如何像抹掉窗户玻璃上的落灰一样抹掉现实的表象,看清生活内部的真相才是他一贯的做派。福山雅治扮演的野野宫良多是一个勤劳、努力又富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他出身乡野,通过自己的奋斗在市区有了一套高档住宅,娶妻生子,家庭和睦,事业蒸蒸日上(偶尔还能和上司开开小玩笑),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凤凰男。在这个春风得意的当口,老天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养育了六年的儿子不是他亲生的,需要他必须在下个季度开学前最终作一个抉择。
野野宫良多在片中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一开始他打算两个都要(亲生子和养子),并大言不惭地试图用钱来“购买”,结果遭到了对方家长的强烈抗议,这一段非常符合他本人要强却又自卑的个性;到了后来,血缘关系在他那里终于战胜了养育之情,他选择了自己的亲骨肉,也逐渐找到了与孩子共处的方式(认真陪孩子玩耍、交流);直到他看到了照相机中养子给自己拍的照片,那种浓浓的父子情谊迫使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眼泪夺眶而出,立即找到那个跟了他六年却误以为并无多深感情的儿子,告诉他任务结束,爸爸带你回家。野野宫良多的个人成长取决于他从拼命往前赶的快生活中脱离了出来,看看周围,看看亲人朋友,空出时间和空间,认真学习怎样做一个父亲。他的蜕变是对仍在当代都市中历练拼搏的青年以及中年们的一种启示。
故事的另一面,则把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家庭放在了一起对比。相比较为“成功”的野野宫夫妻,斋木雄大和尤加利组成的家庭似乎更加幸福、更让人羡慕。斋木是一个乡间杂货铺的小老板,长相猥琐,家境极为普通,还爱贪小便宜(总想着能获得医院的巨额赔偿和发票报销);他家虽小,却有六口人,除了夫妻俩和三个孩子,还有一个老父,尽管如此,每天欢声笑语充斥着里里外外,孩子们一起在浴缸里洗澡嬉戏,玩具坏了可以被耐心修好,父子关系极为融洽。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但实际上呢,他却比野野宫在做父亲这件事情上成功得多。或许是免得节外生枝,是枝裕和有意把斋木对“孩子的抉择”忽略掉了,而是让他成为一个豁达的人,或者说他只是一个用来做正面形象例子但并不关键重要的角色,从而让野野宫的形象更为突出。如此强烈对比却又没有刻意弄成好坏对仗式,恰恰是是枝裕和高明之处。
当然,既然选择这样用力的题材必然要承担其带来的负面后果,情绪过于饱满甚至导致催泪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本片。我不是说冷静克制就一定好,平淡近乎自然就一定高级,但客观事实是观众的情感太脆弱,而有意或无意挑动大众的泪腺分泌,多多少少有点不厚道。中间插入的护士道歉一节也显得有点多余。在文艺创作时,很多时候“效果”就是魔鬼,你很清楚它会给你带来哪些好处,但一旦上瘾就无法回头。
让人欣慰的是,导演终究在这条不归路上刹住了脚,他让两个孩子始终处于冷静状态,不哭不闹不喜不悲(野野宫庆多稍微有点赌气,但也仅此而已),他时刻提醒自己,这里要讲的是一个关于成年人的故事,我们必须马上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否则将永远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