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讨论还是集中在张萧二人的文学素养上,但一种文化流行现象的风靡并不基于其深层次的涵义高低。张萧二人的文学素养和成就也不能成为其个人符号化流行的关键性因素。

我之前在 如何看待第 70 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中国电影越来越不适合电影节」的言论? 问题中说过,谈文化现象必须得谈经济趋势和社会环境,谈电影是,谈文学更是。像杜拉斯、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等作家的流行,不是代表他们的文学成就比其他的作家高,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的传奇生平或者苦难经历使其更具消费意义。每一种文化现象被推崇都与特定的社会语境有关,所以大谈特谈萧红的苦难不被认知或两人的文学成就高低较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来回答这个问题。

社会语境的转变

萧红的个人经历比较颠沛流离(张爱玲也有相似的命运),但在创作这件事上,她始终是有小伙伴的,有丁玲等前辈你来我往,有鲁迅等大佬牵线作序,作为左翼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笔下所描写的“觉醒的人民”是一把合格的标尺。而反观张爱玲,生活重心早已脱离了贫农抗争和寻求解放的无产阶级斗争,她描绘的是“小资产阶级的淡淡的忧伤”、焦虑的是都市生活下的情感困境,她的主角是旧上海的遗老遗少、情夫情妇、小姐少爷,这显然已被排除在了标尺之外,而张也只能守在沦陷区的上海成为一座文学的“孤岛”。这种孤立尴尬随着张爱玲解放后逃离中国彻底变成了被过滤性遗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张爱玲在台湾和香港走红,传入内地是迟早的事。像邓丽君和她的甜歌无法阻挡地风靡于意识形态日渐放松的内地,张爱玲也在八十年代末进入内地并一夜走红。这是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张爱玲这种描绘市井琐碎又伴着旧上海光芒的文学作品开始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乡土文学品正逐渐失去大众的兴趣。内地大众的生活诉求已被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倾入彻底点燃。“小资产阶级的淡淡的忧伤”反成了人们解决了物质饥渴后追求的精神食粮,“小资”文化现象流行了。

营销符号

大约 2000 年左右,我在报纸看到一篇软文,讲的是广州的白领为了追随星巴克而辞职去上海工作,因为这个城市有星巴克,可以享受星巴克的感觉。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不知道星巴克是什么品牌,但已经很渴望这种白领的小资感觉,我也知道小资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坐在咖啡店里看张爱玲的小说。这在当时是对“小资”这个概念的最精准诠释,而咖啡、张爱玲、上海等关键词也伴随着“小资”的概念全国人民都心领神知,作为一种符号无障碍传播。

在这个营销时代,如果鲁迅还能代表另一种——“愤青”这种文化现象的符号,那么萧红是和其文学内核是不能成为当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代表符号的。

传播之道

“小资”毕竟也还是小众文化,在中国广袤的二三四线城市只是一个“神往”而已。但张爱玲又占据了另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影视作品的改编。张爱玲是一个高产的作家,早年成名时就有电影剧本著作,她也涉猎言情小说的写作范畴,所以作品适合改编成影视剧,像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半生缘》,关锦鹏导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李安导演的《色戒》更是获得戛纳大奖,引起争议无数。更有电视剧作品几度翻拍,另有音乐剧和舞台剧,还有张爱玲自传影视作品和音乐剧。这些影视剧作品都是对张爱玲个人符号的极广传播,而萧红的作品没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过,去年一部宋佳主演的《萧红》倒是让大众重新开始关注这位飘零的女作家,今年许鞍华导演的期待之作《黄金时代》相信会让萧红重新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以下是张萧二人名字 2013 年度检索的百度指数,从截图上可以看到,平均提及量张爱玲是维持在 5500 左右,萧红是在 1500 左右。提及量的高峰均出现在二人相关的影视作品新闻曝光上,峰值相差不多。由此可见,影视作品对于背后原型人物的传播有着极大的作用,而由于张爱玲的作品之前被反复拍摄,所以累计下的平均提及量更多。

为什么那么多女作家都没有张爱玲红?插图

为什么那么多女作家都没有张爱玲红?插图1

另外,源自张爱玲的金句警言太多,像“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拜上海《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所赐,每逢一个少年作家横空出世,此名言都要被引用一次,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了出名要趁早。其他的像“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则是小资范忧伤的经典语录。这些金句也同样极大的传播了张爱玲个人符号。在这方面,萧红和其作品是没有流传和传播的。

当下需求

张爱玲的小说放到今天也是能为当下的都市情感提供参考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不知为多少心猿意马的男女提供了理论依托和心理分析。

《倾城之恋》中所描绘的女主角白流苏,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女人,再好些,如果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得不到同性的爱,女人们就是这点贱。”联想一下前几天百合网的逼婚广告,联想下剩女们被鄙视的悲惨遭遇,新旧中国女性的婚姻命运毫无违和感有没有?张爱玲知心大姐的感觉有没有?再看看里面那帮市侩亲戚,过年回家大家见亲戚有没有想到些什么?

《色戒》里由性生爱,人性的不自知和复杂,是放在今天酒饱饭足思淫欲才会探讨的高端话题。张爱玲是属于都市时代的,而萧红不是,那批左翼文学作家关注的人民的奋争觉醒,还处于地里刨食的阶段,描写的是特定时代的人群,虽然也有一些代表意义,但于当下已不是探讨关注的焦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