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制作《2012》和《钢铁侠2》的特效公司 Pixomondo 做过 IT 实习,本身也是动画学院的学生,虽然本专业不是动画或影视特效相关,但本专业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做影视特效的,所以还认识一些业内人士,说说我了解到的情况吧。

整个工作的方式和 @罗登 描述的差不多,区别在于 @罗登 描述的是整个创作过程,不仅仅是「后期」了,比如故事版、角色这些其实对于一部纯动画电影来讲是绝对的前期工作。但无论如何,整个 CG 行业(甚至是整个电影行业)都是一个高度模块化、流水线工作的模式。这样保证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把不同类型的工作外包给不同的公司。

比如我之前工作过的 Pixomondo,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做过<2012>那一定是很厉害的公司了」,的确这个公司技术实例不凡,但是对于中国 office 和印度 office 来讲(我是 2010 年在那边,当时北京 office 刚成立不久,上海刚开始招人,PXO 全球当时有 11 个 office)拿到的工作是整个流水线中机械性最大、技术含量最低的内容,基本上是属于体力密集型劳动了,比如 rotoscope(听起来高大上吧?其实就是逐帧画 mask)、擦线、抠背景的等等,人家基本上是把中国当廉价劳动力来用的。因为创作团队在海外,所以每天晚上北京 office 睡觉的时间会做两件事,对方把我们明天要用的素材传送过来,我们把今天做好的传送回去,我当时就是做资产管理系统,基本上就是用来在各个 office 之间管理和共享这些素材。当时整个国内的影视外包公司都会承接这种类型的工作,但是还受到印度很大的威胁,人家擦线擦得又好又便宜…

现在国内的状况好多了,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也能在更高技术难度的领域做出不比世界一流公司差的东西,但是为啥整个行业还这么挫啊?以下几个原因:

  1. 高端人才短缺。对于整个加工制作的流水线来讲,我们现在还集中在中下游的阶段,创作型人才短缺。无论是故事、角色形象都缺乏亮点。头几年有个《魔比斯环》还记得吧?上百个年轻人,花了几个亿,熬了两三年,做出来个四不像的东西,因为导演、编剧都是外国人,一个国产动画片能把对白写的跟译制片一样(哦,好了莱纳德,你再这样我就要踢你的屁股了,哦我发誓我会这样的。就是这种感觉你体会一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高等教育在影视方面基本上还都是应用型,比如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大部分都是技术教学,对于创作能力的培养不是说没有,但是受制于体质、就业、生源质量和国家支持等因素,并不是很成功。
  2. 市场极度饥渴,但大多满足于赚快钱。可以看看国内近些年火爆的影片,要么都是粗制滥造(但成本可不低)但是商业运作成功票房令人咂舌的大动画电影,要么就是夫妻俩憋了几个月放在视频网站上引起轰动的小作坊出品。大家发现粗制滥造就能有高票房,影视投资人是什么人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煤老板都可以做),投资影视对他们来讲「玩」(动画角色没什么可玩的,真人电影嘛…呵呵)和「赚钱」一半一半,什么行业的良性发展呀,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啊,洗洗睡吧人家不在乎。没有人想过,烂片也能挣大钱正说明了市场的饥渴和需求(都已经不是潜在需求了)的旺盛,没有人愿意为这个行业明天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愿意想愿意做这些的又都是从事基层工作的热血青年(比如夫妻小作坊),没有话语权没有影响力。
  3. 行业监管、政策跟不上。到现在连个分级制度都没有,审片制度不仅不透明结果更经常让人无语,可想而知整个行政监管多么落后了。光腚粽菊不是摆设,再加上文化部、教育部各种部委的多线干涉,影视行业是人家的玩物,做什么都是为了政绩服务,而不是以民为本的支持。在中国拍电影,最大的敌人和阻碍就是这些本应该最支持你的人。

P.S.@陈朕 完美的老板不是加入 SCC,是联合创立了 SCC…

======

更正一下 PXO 没有印度 office。

======

有人私信问关于动画师的情况,我说下我知道的。国内有动画师吗?当然有。有好的动画师吗?我没听人说起过。因为动画师是个严重依赖经验的职位,调过马了,就会调马,调过龙了,就会调龙,大家想想国产动画片里生物动作之生硬也大概知道我们是个什么水平了。Maya 早期骨骼系统的设计者(叫什么记不清了,一个大胡子加拿大人,07 年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时候有缘见过一面)是学医学出身的,对肌肉、骨骼、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如果不是科班出身,且十数年的积累、磨练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国外的动画师年龄普遍偏大,而国内…没挨到那岁数可能就被迫转行了…

— 完 —

本文作者:赵望野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电影后期制作都使用哪些专业设备?
电脑非编与特效技术成熟之前,影视后期是如何制作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