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这是第一次在知乎被人邀请,虽然在做事,还是忍不住冒头一试。
京剧从徽班进京到现在,不过两百多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年,全国京剧院团曾经大肆庆祝过。那时候还有不少老人在,所以大合作演出的剧目的确不错,现在想要重现,好像还是很不容易的。跟题主提出来的问题,似乎有点跑题,接下来步入正题。
京剧好说也不好说,在清朝的时候,京剧被称作乱弹,不过是底层劳动人民没事吼一嗓子找乐子的消遣玩意儿,昆曲才是阳春白雪。不过这并不妨碍京剧成为国剧的一天。
那是因为,当当当当,晚清第一女掌门慈禧太后是个超级戏迷,他们家还真是一家三口全是戏迷:咸丰帝病入膏肓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如意洲花唱依旧’。那时候圆明园已经被英法联军烧掉了,自己也因为肺病呕血数次,就是这样子都还听戏唱戏改戏,还好为人师,教太监们唱戏。
独子同治帝,同样喜欢京剧,尤其是武生戏。甚至还自己披挂上阵,带着一班太监演戏。某年在宫中上演京剧《黄鹤楼》,他演赵云,某太监演刘备。他一参见主公,太监立马起身,摆手说奴才不敢。同治帝不乐意了:重来重来,什么不敢。
慈禧太后本人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庚子年西逃以外,宫中和颐和园里,她在哪里哪里就有戏唱。动手改戏,写戏词,让人编曲子,全都自己动手。
京剧界的通天教主王瑶卿能够培养出四大名旦,亲自动手写戏编曲,全都是赖慈禧老佛爷所赐。至于谭鑫培,除了有谭贝勒一称外,还有奉旨抽烟(大烟)和闺女出嫁,老佛爷添妆的典故。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那些王公大臣,为了博得老佛爷欢心,自然都乐于钻研。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京剧服务。
爱新觉罗宗室内,晚清的时候都已经不是皇太极时候的八旗铁骑了。都是些拿着铁杆庄稼的纨绔子弟,但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绝对是有不少大家的。这些人醉情于皮黄之中,造就了京剧词藻的雅致和行头的讲究,也将全国各剧种的优点集于一身。
所以说,京剧是集全国戏剧优点于一身,绝不为过。何况在民国时期,又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这些人,不止是演戏唱戏,每一个人都跟各界文人才子颇有交集:梅兰芳手下有齐如山,程砚秋手下有罗瘿公,金仲荪。这些人,全都是清末民初的大才子,至于两人身后的财团智囊团,更是妙计迭出。这还仅仅只是梅程两人,其余的那些大角儿,个个都是如此。
那时候演戏,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混饭吃,角儿挑班,整个戏班子的吃喝全都仰赖他。所以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演戏上,心无旁骛。个个聪明绝顶的人,都聚精会神做一件事,这件事能不成功就假了。这也就造就了京剧二百年的繁华。
下面说说京剧跟其他戏曲的不同点:说到婉约缠绵的话,似乎江南的越剧更胜一筹,还有百戏之祖的昆曲,个个都是婉约缠绵。但是我会说,我喜欢京剧,尤其是程派已经深入骨髓了吗?任何的婉约缠绵,都比不上程祖的程腔来的动听。
大气浑厚,是不是八百里秦腔更具有代表性。只是京剧中净行,才会让人有了洪钟大吕的感觉吧。插科打诨的话,每个剧种都不缺少,京剧的丑行以前好得很,看得叫人乐不可支,现在的话,不提也罢。
至于京剧的生行,武生有杨小楼,老生除了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以外,不是还有鼻祖谭鑫培和余叔岩吗?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的代表,到了民国那就是百花齐放了。
至于49年以后,涉及事情太多了。演戏的人,剧本都不在自己手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者她们的戏,远远不如他们的人生来得精彩。梅兰芳,程砚秋走得刚刚好。要是再晚一点,程砚秋就真的成全了自己的悲剧。至于梅兰芳,恐怕也要池鱼之殃了。
京剧的表现方式,无非是唱念做打是个基本功而已。可就是这四个基本功,在现在的戏台上,连上口字尖团字都没了,还能谈什么呢?
落花流水春去也,京剧的繁华已经落幕。大概应了那句: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完 —

本文作者:钟鑫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腾讯是怎么发现和培养年青骨干的?与其他大公司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
传统戏曲和当代音乐的差别是什么,传统戏曲的衰败是因为这些特点导致的,还是由于市场导向导致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