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Nemo,看你的好莱坞新闻多年了。
凡事要谈更深层次,就不得不扯到国民性。知乎里面的大把人,不知道是不是戳中了心窝子,特别不爱听。
第一,于正没有挑战谁的底线,我们的底线比于正能做到的更低。
第二,于正做的戏不是脑残剧,绝对不是。
但是于正的戏为什么被人喜爱,被人骂,是有原因的。
被人喜爱,是因为他的戏符合了我们国人的审美。被人骂,又说明了另外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的审美到底是什么?说到底吧,目前国人的审美,用一本二十年前就风靡中国的杂志可以概括—-
《今古传奇》。
湖北武汉,这个充满市井气的城市,曾经在八十年代扛了中国通俗文化的大旗,因为这个城市诞生了两本代表中国人审美的两本伟大的杂志:《知音》和《今古传奇》。
现在许多小朋友可能对《知音》还能知道,而对《今古传奇》可能就一点概念都没有了。在我少年的时候,这本大开本,厚厚的杂志,可是我们小时候最流行的杂志。我看启蒙武侠《玉娇龙》就是从这本杂志上看的。
在电影《顽主》里面,为了讽刺,就让著名作家宝康拿出来的旷世文学作品,都是登载在《今古传奇》上的……
《今古传奇》代表了从明清以来的中国民间审美的趣味,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关键词:怀旧,传奇。
所以电视剧行业,专门有一个电视剧的类型,是他国所没有的,叫做“传奇剧”,专门指民国期间类似燕子李三这样的故事。
港人对传奇还有一个叫法,叫“奇情”。特别传神。
《今古传奇》的趣味,就是目前中国电视剧主流观众的趣味,大致说,有这么几个特点:对历史的迷恋—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对奇情的迷恋—对平凡生活的抵抗;对民间话语描述(野史)的迷恋—对抗官方的宏大叙事;对美好生活的迷恋–实在对残酷的现实的抵抗。
所以,和上海的《故事会》一样,通俗文学的精髓,其实还是统治着中国电视剧观众的审美的。这么说,于正的戏就是这种通俗审美的一种反应,观众喜欢自然不奇怪。
当然于正的东西不能全用《今古传奇》来概括,时代也在进步,他有可能受到韩剧和琼瑶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还是有限,主要的还在于自己的想象,这种想象根植于:民间叙事对传统官方叙事的解构。这是一种反叛,这一点是经久不变的。
那么为何还是有人很不高兴,坊间也流传了对于正的各种看不起瞧不上呢?
这里头有一个中国文艺的最基本,最底层的缺陷:文以载道和大一统。
文以载道的字面意义甚为明白,不必解释,但是我想说的就是,为何文以载道能过渡到大一统。
推崇“文以载道”,意味着文艺作品不可避免的会被官方/知识阶层看做为一种工具,是一种教化的工具。这你就能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人说某电视剧戏说历史了,胡说八道了,歪曲历史了……因为这些人不由自主得将电视剧作为了一种教育工具,殊不知娱乐就是娱乐,你正经的历史课不好好教,居然来怪电视剧,真是怪事!
文以载道的恶果就是,任何文艺作品都要承载教化的作用,所以中国的官方文艺,从里到外总有一股酸臭味,这也难怪《今古传奇》为代表的民间叙事大行其道了。
而文以载道的另外一个推论就是:文艺必须大一统,有一个大一统的美学来统治,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我最近才发现,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商业决策者和观众,都有意无意的承认一件事情:所谓的成功文艺作品,必定是“国民级”的。
换句话就是说,只有“国民级”的东西,只有全国人民都喜欢的东西,才是真正好的东西。如果说,某一个东西,只有社会上一部分人喜欢,而其他人会不喜欢,那必然就是有缺陷的,是不能算成功的。
这当然完全错误。
于正自然有于正的观众,张三李四都可以有自己的观众。可是就偏偏有人觉得,中国的观众必须是一体的,好的文艺作品,就一定得是老少通杀童叟无欺南北咸宜的。
这是“春晚”的指导方针:团结和谐喜庆振奋。
我们说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是一个“长尾”社会,任何类型的产品都可以细分这个市场,一个产品根本不用要求必须是满足整个市场全体消费者的。一款手机,总能找到自己的市场,不管是iPhone还是山寨手机。
而影视作品却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的中国 的影视市场,到现在没有被看做是“长尾”的,还被看做是一个单一的,不分级的,不细分的市场。
所以有人就站出来说,于正的电视剧不对啊!于正的戏怎么能这样呢,就算你芒果台喜欢,就算于妈的脑残喜欢,,那也不代表全国人民喜欢啊!
这是哪门子逻辑?
— 完 —
本文作者:罗登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4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甄嬛传》这部影视作品?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