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胡宏 原文地址:psychologytoday.com
假设你一个人单独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在你面前的墙上悬挂着一根荧光棒。它好像一个坏了的指南针的针头,在缓慢地绕着轴心转动。这根棒子的外面是一个挂得有点歪的长方形的框架。如果你被要求去把荧光棒调到指向正上方或正下方,你对棒子是否垂直的判断是否会受到外面那个框架定位的影响呢?
几乎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不同地区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大小却会不同。在有些地方,外框定位对人的垂直判断几乎没有多少影响。可是在其他的地方,要把棒子调到正好垂直向上的方向却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
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不同社会里感知和思考上不同的既定模式。这样说也许有些过于简单,但可以说西方人通常偏重于分析式的思考,而东亚人则通常偏重于全局式的思考。
分析式思维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特点包括逻辑推理,对前方可见物体之专注,以及认为一个事件是由许多单独个体及其属性组成的理念。按照迈克尔瓦农及其密歇根大学同事的说法,分析式思维者倾向于“将一个现象从它们被嵌入的环境中剥离开来”。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在荧光棒和外框试验中不太容易受外框定位影响的原因。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将焦点对象荧光棒从其背景之中分离出来。
整体思维的特点包括辩证推理,对可见场景中背景元素的着重,以及认为一个事件是由外部势力和情景造成的理念。整体式思维者往往会“对事件背景和关系给与广泛关注”。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东亚人的垂直判断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倾斜外框的影响。
这两种思维方式实在很不一样。比如说,分析式思维者比整体式思维者更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事件时高估当事人的影响而低估情势的影响。他们也更容易预测某个趋势(例如股市趋势)将持续而非逆转。
这两种认知方式没有孰优孰劣,它们只是不同而已。而且,也不是每个身处某特定文化群体的人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思考。其实,想在达拉斯找到几个整体式思维者或者在台北找到几个分析式思维者也并非什么难事。
大多数文化心理学家都赞同这一说法:人们所观察到的认知方式的差异是由社会取向的差异造成的。某些文化,例如北美和西欧,提倡一种自我独立的社会取向。这种社会取向重视自主性,自我表达,以及个人成就。其他文化,例如东亚和拉丁美洲,提倡一种相互依存的社会取向。这种社会取向重视和谐,相关性,以及集体的成功。
近来一些对同一国家内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成果也提供了对社会取向和认知方式之联系的大力支持。例如,北意大利人比南意大利人更独立,也更容易采用分析式思考。(参见我们之前的一篇名为“牛,鸡,草”的文章)。土耳其黑海地区的农民和渔民比起相邻村落的牧民更加相互依存,也更容易采取整体式思考。
西方人能否像东亚人一样思考?绝对可以。同样,东亚人也能像西方人一样思考。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心态来选择分析思维或整体思维。当我们鼓励东亚人去思考自己的独特性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把他们的分析思维模块“搬出来”,形象些地说。当我们预先让西方人准备考虑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常就会切换到更接近整体思维的模式。对于大多数西方人,尤其是男士,其默认的(或习惯的)状态是分析式思维。而东亚人的默认状态则是整体式思维。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分析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能力。可惜这种能力常常被人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