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个意:中影上市是市场倒逼体制进行改革的结果,不过对于文化产业这种特殊的行业而言,体制决策者的关联方进入市场(又参加比赛又做裁判)是否是一件好事情,还非常有待观察。
首先,上市对电影产业的公司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从商业角度而言,意味着生死存亡,意味着几乎一切。如果时间倒回5年前,中影还是这个市场绝对的王者,目空一切的存在,但是这5年内发生了2件事情:华谊兄弟的上市、光线传媒的上市,然后就极大地改变了这个行业。
请看上图,直到2011年,中影的净利比这两家民营企业的和还要多,但至2013年,中影的净利要低于华谊兄弟,甚至有被光线赶上的趋势。因此,中影登录资本市场,既是迫不得已,也是理所当然。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市场倒闭改革。
其次,为什么资本对电影行业影响这么大?
因为电影行业在现阶段的中国,就是一个高资金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们都见惯了大投入巨额亏损的大烂片,也常常看到小投资巨额回报的神片,票房的回报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难提前预测的事物之一(甚至很多学术论文认为,票房是无法提前预测的)。
要想帮助提高票房,通常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搞定一个好的拍片档期(政治);2、搞定好的明星、剧本(关注);3、搞定电影院(渠道);4、搞定宣传(媒介);5、取悦那个阶段的观众(潮流)。
事实上,上述几个方面,除了第五点,都需要资金和业内的人脉,资金更是重中之重(上面提到那些认为票房不可以预测的论文都承认,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投入资金的多少还是能够比较显著地影响票房)。
中影尽管有着这个行业最强的人脉,但资金方面却比较着急。因此他不能像光线和华谊一样在一年不计成本地推出大量影片,以抢占市场。如下图:中影的流动负债/流动资产比率很高,而光线和华谊得益于上市之后补充了大量资金,因此在市场决策中可以游刃有余。
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必须感慨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的好命。他们遇上了中国电影最快速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就通过上市融资获得了足够多的“金元子弹”,并且其他竞争对手特别是以中影为守的体制内巨头还没有这么好的命来获得足够的融资,这让这两家公司成为目前业内的龙头。
最后,中影IPO之后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中影会用更多的资金去进行电影制作。这是由目前中影的业务结构决定的:
中影目前的收入结构中,发行业务占了最大头,这个是中影过去几年依旧强大的政治实力、业界人脉和相对不那么充裕的资本实力决定了的。冒不起投资制片的风险?没关系,我可以帮其他制片人做发行,反正我搞得定关系,档期安排好,影院也听我话,发行好分成高,发行不好对我损失也不大。
不过,由于进口片的发行毛利率由于WTO电影的政策调整而急剧下滑,让这一块的收入大幅减少,且国内片的发行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因此中影若想提高收入和利润,则必须向制作的方向发展。
所以,假如中影上市,这个业内的巨头会比现在更加活跃,也会因为业绩的压力,更加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变。不过,在我看来,中影也会因为上市继而生出新的问题——到底如何做激励政策?对于民营的华谊和光线而言,这完全不是问题,核心骨干的激励由业绩来决定,然而对于国营体制的中影,则不会那么容易了。
韩三平不就走了么?
— 完 —
本文作者:陶悟空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奇虎 360 为什么选择纽交所上市,而不是纳斯达克?
在纳斯达克上市和在纽交所上市,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