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

政策性银行改革是保密话题,保密的原因我想主要是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是我党没有经验的事情,如同改革开放一样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万恶的帝国主义国家早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如美帝的进出口、鬼子的协力、COFACE等,但这些国家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我国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这些机构的很多经验没法照抄。所以与我国经济金融密切相关的机构改革,如发改委的削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都是神秘且不断不断变化的。冒昧猜测,也许受突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也受核心层官员执政思路的影响。

回归正题,楼主的问题包括CDB吸储、主权评级、网点、政策业务内部分离等问题。

首先,吸储和网点问题,我觉得有相关性,五大国有银行+一些通天的股份制银行+地头蛇的城商银行已经在网点铺设和吸储手段上做到了极致,有内部的淘汰机制、当地政府的支持、有揽储的千奇百怪手段,和这些揽储老手们过招,CDB是so simple, sometimes naive。而网点个数方面,CDB虽然领先另两家政策行,但相比五大国有还是差出几条街。你能想象公众存取钱在一个偌大的城市只有一到两个点吗?我能替CDB想象的办法就是,他们利用甲方地位,强迫贷款客户在本行存储。但这个办法绝对不是一个市场的、可持续的办法。此为理由一。

其次,主权评级问题。几个政策性银行急剧扩大信贷规模,但资本金都不大,都是靠政策金融债募集来资金后再对外放贷。享有主权评级,金融债券利率低,就可以白白吃入息差。但CDB改革后,将失去主权评级,金融债发债成本将大幅上升。不巧的是改革之后大经济环境是流动性危机、市场利率上升,两个因素使金融债筹资成本大涨,这是CDB受不了的。于是,近期CDB发生希望重回政策性。商业化、股份制是大事,都大张旗鼓报道了,如何说回政策性就回了呢?于是想了个好办法:银监会为CDB出具政策兜底的支持函,一年一更新,然后CDB凭此函去融资可以降低成本。此为理由二。

再次,从主营业务角度讲,三大政策性银行业务是有区分的。CDB的基础设施建设、Eximbank的支持走出去、农发展的农业金融支持。正因为是政策性,要听话,才能区分业务。而商业性银行要盈利、有指标,如何好限制人家经营哪个领域的贷款呢?虽然中行外汇业务不错、建行支持住房贷款多,但是谁会给五大行设立一个专门的融资领域呢?就是有不识相的设定了,人家中行外汇结算做得再好,就不能做住房贷款了?所以说,让CDB商业化,怎么再限制它只做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融资呢?事实上,CDB在国际银团贷款、支持企业走出去、主权贷款等各个方面伸手很长、很久了。这种伸手,就是介入了商业银行竞争的江湖,分了别的商业金融机构、政策金融机构的蛋糕,人家会不高兴的,会给上层施压要求CDB明确定位的。这是理由三。

第四,商业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剥离,这个问题更难说。分账户管理涉及整个银行业务、系统的重新梳理,如果说这个再复杂也只是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的话,那么平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背后的利益就是没法用公式解决的了。政策性业务可能是风险大的业务、盈利少的业务,可能与某种新的政治主张有关,不得不做(比如不厚从CDB重庆行获得的贷款,比如最近CDB支持强哥搞的城镇化贷款)。政策性业务可能涉及未来项目失败时责任能否追究的问题,可能涉及财政补贴的问题,可能涉及不好说的政治问题……商业化后的CDB如何平衡两种业务?是限制、减少政策性业务;还是完全不限制不减少政策性业务,只是与商业业务分账管理?此为理由四。

第五,人治的因素。陈先生和胡先生的风格、对未来走向的判断是不同的;分管金融的岐山大侠和凯总对未来走向的判断也是不同的。核心人物的自身理解、未来计划可能决定银行完全不同的走向。例如,原来陈先生治下扩张的海外大区组,如果没有显著业绩,都在胡先生的决策下回收了。此为理由五。

综上,理由一+理由二+理由三既回答了你的问题,又是CDB重回政策性倾向的原因之一。

理由四+理由五,是未来咋样还不好说(是否一定重回政策性)的原因之一。

瞎想瞎说,纯学术讨论,无政治倾向;难免片面或不准确,勿怪。

— 完 —

本文作者:Wallace Tong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的个人业务受到了那些政策的限制或排挤?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实力排名?国内除了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之外的其他银行实力排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