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似乎无所不在:你把手伸到包包里拿出你的耳机,但是无论之前你把耳机缠得如何整齐,耳机线总是会结成一个十分混乱的结。
除了Netflix的让人莫名其妙的流媒体加载技术和Facebook对用户的情绪控制实验之外,绕线耳机也应该算反现代科技的一个存在。但是除非我们能发明一种比较好的无线辐射技术用于通过空气介质来连接我们所钟爱的电子设备,否则我们只能继续忍受这个问题了。
或者我们能用科学予以还击。近年来,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一直在反复研究有线耳机的缠绕问题。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发现有许多途径能够解释绳结科学。200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员在盒子里放置了许多线绳并摇晃盒子,以观察研究为什么耳机线在你的包里随便缠绕乱作一团的原因。他们的论文,“上下摆动的线绳能自然地打结”也解释了为什么随意的摇动总能让线绳打结,而不是有其他动作。
长而松散的线绳能随机形成许多形状。一条线绳能被拉成直线,当然也也能从中间开始交错盘桓。实际上,当线绳自己缠绕起来之后,就能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这也为线绳乱缠乱绕甚至打结创造了一个潜在的契机。只要有几根这种不同形状的线绳互相交结在一起,那么线绳胡乱打结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一旦出现了一个结,那么再把它解开就很困难了,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自然而然地,一条线绳就总会比较容易打结。
人类用线绳捆系东西的习惯已经维持上千年,因此数学家们长久以来研究绳结的理论这事情一点也不稀奇。但是直到诸如开尔文男爵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利用原子建模描述以太(一种假象的无所不在的光波传播介质)介质中的漩涡流的19世纪,这一领域才有所突破。物理学家们发现了这种类似绳结的球棍原子模型的一些有趣的性质,并找来他们的数学家朋友在细节上予以他们帮助。数学家们说:“行,这还真挺有趣,我们来帮你们吧。”
现在,150年过去了,物理学家早就抛弃了以太介质理论和球棍原子模型。但是数学家却创造了一个被称为“扭结理论”的分支学科,来描述绳结的一些数学特性。数学中对于绳结的定义是一个线绳自己缠绕且两端需要捻合起来,保证绳结无法被解开。根据这一定义,数学家将绳结分为了不同的种类。比如说,当一条线绳自己缠绕三次后,只能形成一种绳结,被称为三叶结。同样,缠绕四次也只能形成一种绳结,叫做八字结。数学家证明出了被称为“琼斯多项式”的一系列公式用以定义每一种绳结。一直以来,扭结理论在数学领域仍然是某种充满奥秘的分支学科。
2007年,物理学家Douglas Smith和他当时的本科同学Dorian Raymer决定将扭结理论应用到真实的线绳中去。在一次使用中,他们在盒子里放置一条线绳并摇晃10分钟。Raymer以不同长度和不同软硬度的的绳子、不同尺寸的盒子、以及不同的摇晃频率重复了三千次。
他们发现,一根线绳在快速摇晃后打结的概率会达到50%。而且,这也与线绳的长度有很大的关系。比较短的绳子——少于一个半英尺——一般不会打结。越长的线绳,打结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这一概率随绳结变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超过5英尺的绳子在盒子里就会无计可施。
Raymer和Smith也利用数学家推算出的琼斯不等式给所形成的绳结分了类,每次摇晃之后,他们都会给线绳拍一张照片并将照片上传至一个用于给绳结分类的电脑算法程序中。扭结理论对于少于等于7个结的初级绳结给予14种分类。然而二人还发现了更加复杂的绳结,有些绳结竟然高达11个结。
研究员们创造了一个模型用以解释他们的观测结果。为了适应盒子,线绳必须要以一种卷曲的姿态待在其中,这意味着绳子末端与绳子的不同部分会平行排放。随着盒子晃动,绳子末端有充分的机会上下翻滚并与绳子中段的诸多部分相遇。如果摇晃了充足时间,绳子末端就会与绳子中部缠绕在一起,从而形成不同的绳结。
这些实验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绳子保持不缠绕不打结。一种能够降低绳子打结几率的方法就是在盒子里放置一些比较硬的绳子。也许这也是积极进取的苹果公司最近几代的笔记本电脑电源线不那么容易缠绕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圣诞树上又细又长的彩灯线总是打结,而电涌抑制器那粗短坚硬的电线却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乱。
更小的容器体积也是防止打结的妙招之一。小盒子将较长的线绳紧紧束缚住,从而阻止了线绳上下移动并打结。而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脐带很少打结的原因(在新生儿中仅有1%的发生几率):母亲的子宫空间太小了,脐带难以互相缠绕。最后,以更快的速度摇动盒子也可以防止线绳打结,因为绳子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会被固定在盒子边缘,从而无法缠绕打结。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要么走到哪儿都快速地翻搅着你的口袋,要么就得买一些比较小口袋的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