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buddarock 原文地址:edition.cnn.com
编者按: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CNN再度推出冷战史诗24集系列报道。
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的抗衡即是上世纪后半叶全球政治格局概貌。冷战使东西方相互对抗,亦将世界推向核战边缘。
在冷战结束的标志事件——柏林墙倒塌25周年之际,CNN国际频道继1998年之后再度推出24集冷战系列专题报道。以冷战时期重大事件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让观众体会这些昨日史事如何塑造出今日之世界格局。
本系列报道由CNN创始人特德·特纳授意制作,优秀电视导演杰里米·艾萨克任执行制片人,奥斯卡提名演员肯尼·布莱纳爵士担当解说。
自1月4日起,CNN国际频道每两周推出一集专题。以下为系列报道前12集概要。
1.《同志》 1917-1945
1917年俄国革命后爆发的俄国内战(又称苏联国内战争),令美苏关系出现裂痕。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美苏经贸外交关系得以恢复。但在苏联吞并波罗的海国家并与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两国关系再度变得紧张。
1941年7月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存在分歧,但迫于局势美苏结为同盟。欧洲战事行将结束,盟军胜利在望,美苏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态度大相径庭。在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前夕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意欲将东欧置于苏联羽翼之下,为冷战爆发埋下伏笔。
2.《铁幕》 1945-1947
战后和平年代,美国焕发生机、经济繁荣,欧洲战乱之后逐步恢复。在苏联,斯大林再度发起肃反运动,国家陷于饥馑。德国被迫将东部部分国土划给波兰,该地区德国居民被逐出家园。斯大林对东欧加大控制力度,扶持共产党政权,但决定不插手希腊内战。
饱经战火蹂躏,大英帝国盛极而衰。食物短缺开始对欧洲局势稳定构成威胁,于是美国态度更加强硬,对苏联在土耳其和伊朗两国的势力发起挑战。
3.《马歇尔计划》 1947-1952
利人利己综合考量,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向战乱后的欧洲国家提供大规模援助。斯大林怀疑美国必有所图,遂阻止苏附庸国参与该计划,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为对策。
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48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苏联的早期盟友,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决心打造“铁托式”
自主外交之路,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1948年意大利大选后,美国中情局与罗马天主教廷联手将共产党赶下政坛。“马歇尔计划”令西欧成功迈上现代化进程,巩固了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4.《柏林》 1948-1949
美国强调有必要重振德国经济,但苏联持反对意见。由于德国马克的发行,苏联收紧对通往美英法管区关卡的控制,最终对柏林市区实行全面封锁。为使西占区免遭饥馑,西方盟国架起空中桥梁为西柏林空运物资。德共成功接管柏林市政,致柏林城乃至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朝鲜两代领导人金日成(左)、金正日画像。
5.《朝鲜》 1949-1953
朝鲜在二战结束时被美苏一分为二。苏联拥立金日成为北朝鲜领袖,美国扶持李承晚出任南朝鲜总统。1950年在苏联协助下,北朝鲜进攻南朝鲜,美军与南朝鲜军队兵退朝鲜半岛最南端的釜山。
美国领导的联合国部队随后予以还击,将共产党军队驱至中朝边境,重新夺回主动权。中国方面备受威胁,在斯大林授意下,毛泽东出兵朝鲜。双方在朝鲜中部形成僵持,经长时间谈判后达成停火协议。朝共受到遏制,但朝鲜陷入南北分裂。
6.《赤化》 1948-1953
东西方均忌惮对方渗透到领导层面,对民众亦心存芥蒂。白宫反美调查委员会对娱乐业和外交使团中的所谓共产主义渗透展开调查。在苏联,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愈演愈烈,国家愈加专制集权。苏联在布拉格高举整肃大旗,对南斯拉夫的自主外交政策作出回应,给试图脱离其势力范围的附庸国敲响警钟。恐怖、迫害在1953年斯大林暴病身亡前达到顶峰。
7.《后斯大林时代》 1953-1956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掌权,上台后推翻了斯大林的部分高压政策,与南斯拉夫恢复外交关系,并在领导层内部会议上抨击斯大林的残酷斗争政策。与此同时,西德重整军备,苏联制定《华沙条约》以应对。赫鲁晓夫派军队开赴东德、波兰和匈牙利平息叛乱,竭力维持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
8.《史波尼克号(人造卫星) 》(1949-1961
苏联刺探到美国原子弹研发情报,并在二战结束不久成功发射原子弹,美国人一直蒙在鼓里。此事件引发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核武竞赛。苏联成功发射“史波尼克”号人造卫星,美国人则加紧研制核导装备。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于苏联的恐惧感笼罩于美国人心头。1960年,苏联誓将在太空竞赛中一骑绝尘的关键时刻,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
9.《墙》 1958-1963
西德和西柏林经济日见富庶,东德人纷纷逃离家园投奔西邻。赫鲁晓夫要求美英法三国人员撤离西柏林遭到拒绝。1960年巴黎四方和谈,苏联代表团以“U-2事件”为由退出,和平解决的希望落空。
1962年8月12日夜,东德安全部队开建柏林墙,由此引发美苏军队的对峙。1963年,肯尼迪总统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是柏林人”。
肯尼迪总统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对古巴实行封锁,并对苏联发出警告。
10.《古巴》 1959-1962
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发动“古巴革命”后夺取政权,古巴成为苏联附庸国。卡斯特罗着手将美裔古巴人的财产充公,招致美国对该岛国实行经济制裁。
美国协同发动的反政府叛乱——猪湾入侵告败。苏联遂将中程核导弹偷运古巴,引发了“导弹危机”。危机导致美国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与苏联险些开战。经秘密谈判后双方各自作出让步:美国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苏联撤回运至古巴的导弹。
11.《越南》 1954-1968
前宗主国法国在奠边府战役失败后被逐出越南。共产党人推行土改暴政,北越难民涌向南越。在苏联助力下,越共欲以武力统一国家。美国扶植南越,“北部湾事件”后在越南越陷越深。
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战争在国内不得人心,美国似再无胜机。“新春攻势”后,约翰逊总统的个人声誉大大受挫。轰炸北越与谋求和解并举的策略未能奏效。
老者在越战纪念碑墙上寻找遇难士兵的名字。
12.《相互保证毁灭》 1960-1972
美国为遏制战争将目标对准苏联军事基地的做法,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证明收效甚微。美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谋划新的遏制策略——“相互保证毁灭”。
美苏均着手试验和制造包括核潜艇在内数量更多的核武器,使双方军事实力能够相互摧毁对方。苏方采取防御战略,研制出反弹道导弹。美方开发多弹头技术以作应对。军备竞赛带来的危险在“帕洛玛雷核事故”中尽显无遗。不过在双方签订《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后,缩减军备规模呈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