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
谢邀。
这个问题的本源是人类经济生活的范畴,确切的说专门有两门学科叫做——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来解释这类现象并进一步指导发展这种现象。
本来这个问题只用城市地理就可以解释一下,但是存在缺陷,因为是交叉性的综合问题,我们拉上经济地理学。
那么解释这个问题无疑要用到这样几个个概念:一是中心地理论,二是商业聚集 ,三是聚集经济
中心地理论是商业聚集的形成机制之一。
中心地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多个低级别单元由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更高一级影响。通俗来说就是十个村子产生了一个镇子,十个镇产生一个县····市····省会······直辖市·······首都。
中心地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地的职能——简称: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地职能是向围绕着他周围地域的更低级别的单位、组织、居民个人等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例如:大到医院、行政中心;小到菜市场、食堂都是中心地。他们向聚拢在他们周围的单位组织或个人提供服务或者商品。
通常情况下,中心地的职能服务(非垄断)是由多家企业、单位、组织来共同完成的。
中心地的最基本的职能是服务;但是中心地是分等级的,市区当然干不过省会。因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更高一级的中心地会提供大量的和高级的货物和服务,而低级的中心地则只能提供少量的、低级的货物和服务。所以高级中心地无论是从服务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完爆低级别中心地的。
那么当高级别的中心地提供了大量的和高质的服务过程中,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现象——商业聚集、文教聚集、行政聚集等。
商业聚集的效应都是怎么来的呢?
图是我ppt画的,讲究看下。
商业聚合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辐射范围的问题。
1、商业辐射: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逐步衰减的,灰色的多个A会自发产生一个B,蓝色的A也会自发产生一个B;以保证中心地距离每一个受辐射单位都是相对在信息完整的辐射半径内。灰色A销售者在辐射半径R距离内,只会选择去左边的B地。这就是理论上辐射的上限,一旦超过上限值,会选择更近距离的中心服务地。——最低必需销售距离Threshold。
当中心地的级别越高,其辐射半径也就越强——这才是商业聚合的秘辛。这也就是理论上为什么商业地产项目越大,越容易聚合客户。
2、节约成本:
①商业聚合降低了被服务者和服务之间相互搜寻的成本。
②商业聚合使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使得集聚内的商品的广度和深度较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③商业聚合使服务方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盲目性、准确及时的掌握市场动态、大幅度缩减营销成本。
④商业的聚合无疑扩大的商品货源以及服务的规模,解决了市场的交易成本。
⑤社会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公共设施、技术、声誉等共享,同时也利于宏观管理和引导。
3、品牌及商誉
商业聚合容易产生的商誉,减少了单体的商誉增值投入。比如什么南京路、XX步行街、XX美食一条街、工体等。
4、消费驱动
商业聚合通过集中化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将会带动中心地范围内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地商业规模化和专业化。而当商业集聚规模、专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还会引起周围人们的思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甚至消费结构的改变,从而促进消费环境和商业经营的进一步提升。
另城市地理论和经济地理发展时间较短,而且天生就是微观上存在学科缺陷。
如有未尽之处,请评论。
— 完 —
本文作者:言雀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5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做好一个新兴商业模式+品牌的市场策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