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这事儿挺久,自己也在做着戏剧评论的尝试和实践。
对于“好的剧评”,个人观点是:
1. 立场客观,见解主观
所谓“立场客观”,指的是评论者的个体独立性。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这个圈子小到不能再小,各种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在这个时候如果因为情感,面子或是利益因素而影响独立性,这篇评论便无异于软文,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价值。
而所谓“见解主观”,则是指这篇评论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不怕尖锐而幼稚,只怕圆滑而世俗。不成熟的观点可以通过接受批评而逐步变得成熟,但一旦变得圆滑,做出的评论也就随即失去意义。失去观点,拾人牙慧,避重就轻,这都是在“圆滑”之后呈现出来的状态。没有自己的主观见解,是决计称不上一篇好的评论的。
2. 从戏剧理论及实践的专业素养出发
从现状来看,当下的“戏剧评论”大多还是在两个端点之间拉扯——“观后感”及“学术论文”。前者无异于带着剧透的观剧体会,以及一知半解的指手画脚;而后者,则又显得过分脱离实际,一头扎进理论的窠臼无法与他人沟通。最良好的状态,则是一个有完整理论构建以及足量实践经验(作为表演者以及观众的经验)的戏剧评论者,用大部分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正确的评析。
现在在社交媒体中最活跃的剧评人“押沙龙在1966”曾经撰文写过自己关于戏剧评论的见解,它认为好的戏剧评论者应当是见识过“树顶风景”的人。所谓“树顶风景”,也就是经由大量观剧经历,剧本阅读,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带来的正确并且格调高的“审美能力”。
在这里,我与它的看法基本一致。如果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评论“好”或者说“令人信服”,是离不开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支持的,甚至两者兼备,缺一不可。
3. 对创作者或观众有启发或引导
在戏剧史中,评论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莱辛,狄德罗,萧伯纳,布莱希特都是由戏剧评论入手,随即成为伟大的戏剧家,推动着戏剧理论和实验的向前发展。可以说,创作和评论是相辅相成了,没有创作就没有评论,没有评论也很难激发好的创作。
而在现在的环境中,戏剧评论除了自己在戏剧史当中的使命以外,也许也还是要承载两个作用。
① 为创作者提供正确的反馈以及评价,从第三者的角度给出客观的意见,以助不断提高。
②为观众的观剧之行提供参考,引导他们走向真正有质量的剧作而非过渡宣传的剧作。
而这两点的价值,在于通过引导票房,给好的创作者做好戏的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我想引用“押沙龙在1966”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因为存在“树顶”,因为有见识过“树顶风景”的人,所以由这群倚靠自己的见识,经历和知识结构,来对当下的作品进行较为“精确”的判断,来引导观众去欣赏真正具有思想性的作品,去享受真正具有娱乐性的作品,去尝试真正具实验性的作品,然后试图让这些作品因此而获得票房的成功,或者获得奖项的肯定,从而使投资人对这些作品产生信心,使这些真正用心的创作者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拥有更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推出更多新作品——这是目前的商业环境下,—种比较理想的良性循环。
期待好的剧评人群体成为出品方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双方提供有效消息和价值。
这也是我会长期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
— 完 —
本文作者:魏嘉毅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戏剧演出管理是干啥的?
如何准备一次戏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