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答题:

如果真如题主假设,”贷款审查机制更完善”,哪怕假设“贷出去的款绝对不会变成坏账”,银行如何判断这个款贷给谁,资源流到哪里都是流,不还是按照现有的“授信额度指标”来贷款,降低甚至消除资金成本并不能引导资源更好的配置,市场才是真正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渠道,合理的利率(利率市场化?)正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所必需的手段。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如果资金都没有价格了,怎么配置呢?如果这是共产主义,那么我输了。

比较好的资源配置手段应该是:合理的利率(商业银行)来淘汰那些落后、盈利低下、资源效率低的企业,让资源进入回报高、效益好的企业。较低的利率(政策银行)来支持一些必须、但投入高回报低的产业发展。

如果真想假设一个让社会资源配置更好的方案,那么请干掉垄断企业、商业银行里的行政指令贷款、人为和非人为的贷款审查问题等等(可以补充100条)。

然后说假设,基本是不可能、没有参考价值的假设,但政策性机构可以做到长期“低利率”经营的。

无限多家银行、竞争激烈趋于正无穷、贷款利率为0这种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市场只有退出者、没有进入者,贷款利率为零就意味着银行主业是不盈利的,无限多家银行就变成有限多家了,后面的循环不用继续说了吧。

另外,很多人诟病“0利率”这种假设,“0利率”不可能,但“低利率”不仅可能而且是可行的,就是把利率设定在一个合理的低水平,低于市场利率,投向特定领域,虽然贷款业务有一定的亏损,这种亏损是可以依靠国家补贴、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增信发债募资、减免部分税收)、资金运用收益(特别是保险企业)等渠道来弥补的,以此来进行政策性贷款。大多数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如果内控好、机制合理,是可以做到长期保本经营的。

再说政策性银行

题主所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银行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和曾经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美国进出口银行、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上述例子中,有些银行已经转型,例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拆分为母子公司模式,开发银行进行商业化转型,但各自都还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低息、不以盈利为目的);有些还是维持政策性业务为主、商业性业务为辅,例如韩国产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口头上说,政策性银行几乎都是本着“保本经营,履行政策职能、支持xxxx”理念开展业务的,不应该盈利,是为国家服务的。但从世界历史上看,如果不对政策性银行进行严格的约束,这些机构都会死的,而且会死的很惨,最后都是国家财政买单。

如果你让所有商业银行都低息、不以盈利为目的,泯灭了市场里“经济人”的天性,那无异于把这些商业机构都变成政策性机构了。且不讨论“几乎为零利率的贷款“发放过程中的风险、操作、审批等人为操作问题,仅就国家进行的巨额担保,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吃得消。

— 完 —

本文作者:金彩在路上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民间高利贷犯法,然而面对银行高额利息贷款买房天朝却无动于衷?
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发展小额贷款时,是如何处理黑社会高利贷组织的胁迫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