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tzsy、momoforest、bianzoubian、五月撄宁(负责人)
图:为称赞点赞!
卢卡•乔丹(Luca Zordan)摄/画廊藏品
所有人都认为过多的赞扬会让孩子恃宠而骄,但是个中学问并非如此简单
半年前,我带着儿子回南卡罗来纳州的娘家探望父母。有一天晚餐后,我洗了几个盘子,我父亲便冲我大声说喊道“干得好!”我知道他这是在一如既往地取笑我,因为之前,儿子很乖地吃了一大把蓝莓的时候,我也是大声说“干得好!”,后来那天晚上当他往前倾着小身体,经过一小番努力后,成功脱下自己的袜子时,我也这么喊了一句。我儿子那时候一岁半。
我当然了解这么做可能带来的危害:年轻一代被父母宠坏了,父母称他们为“小毕加索”或者“小爱因斯坦”,所以他们都超级自恋,听表扬听上了瘾。那又如何?我就喜欢表扬我的孩子,而且我一点儿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当他砰砰敲打着他的小鼓时,或者用蜡笔在墙上涂鸦时,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他是多么具有天分。当我的小宝贝每向前迈出一小步时,我都想对他表达出自己由衷的欢欣和喜爱之情。我的父母对此再怎么翻白眼也无济于事。
我们真的了解表扬的真相吗?从人类生物学家格温•杜瓦(Gwen Dewar)专门为像我一样的父母开设的育儿科学网站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信息和建议:当孩子因其能力而非努力而受到我们的表扬时,他们会把才能和智慧看成是天生就有的,而不是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和学习才获得的技能。没有诚意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他。仅仅表达出一种评判态度的表扬,比如“干得好!”,远不如向孩子们具体指出他们到底哪里干得好。
里根大学心理学家珍妮弗•亨德龙•柯普思(Jennifer
Henderlong Corpus)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马克•雷普尔(Mark Lepper)表示,过度表扬(比如:你简直太棒了!)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你的标准特别高,因而害怕自己没办法一直做到这么好。而孩子完成了简单的任务就受到表扬会让他们觉得你很傻(难道你不知道这件事有多简单吗?)或者你认为他们很傻。两位心理学家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发现:对于孩子天性热衷的事情,如果家长给予过多的表扬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让孩子更有劲头,反而会损伤他们的积极性。
考虑到之前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不当的地方,我虚心学习了来自旧金山大学的心理学家吉姆•泰勒(Jim Taylor)自以为了不起的慷慨言论:“干得好?哎,这个表扬太敷衍,一点用也没有,甚至会伤害孩子……如果你就想继续敷衍,那至少说‘好努力!’因为这会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到他为了做好事情而付出的努力上……实际上,小孩子根本不需要听人跟他说干得好!他们干好了事情,那份成就感就足够了……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你根本不需要去表扬他们。”
然而,这些反对表扬的声音,对吗?首先,这些严厉批评中的第一处破绽在于,表扬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2007年由目前就职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保尔•海斯汀(Paul Hastigns)牵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家长表扬学龄前儿童讲礼貌,能帮助孩子培养更出色的社交技能,而这一发现与泰勒所持的学龄前儿童根本不需要表扬的观点刚好相反。另一项发表于1997年、由宾夕法尼亚州林克明学院(Lycoming College)的苏•凯利(Sue Kelly)牵头进行的研究发现,那些在第一次实验中得到妈妈的鼓励进行独自探索的两岁孩子,在一年后的试验中,比那些在第一次实验中没有受到鼓励的孩子们表现出了更强的独立性。
而至于那些热情洋溢的过度表扬,波士顿大学(Boston College)的艾伦•温纳(Ellen Winner)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发现,七岁以下的孩子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质疑父母的表扬是否发自内心,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像大孩子一样受到“过高标准”问题的困扰。
与第一处破绽相比,赞美反对派理论显露出的第二个破绽则更为微妙和难以捉摸。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在今年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该研究由发展心理学博士生艾迪•布鲁梅尔门(Eddie Brummelman)带头。研究表明,事实上,过度赞美(就“太不可思议了”和“干得不错”相比)会给低自尊的孩子带来伤害,但对高自尊的孩子却是有好处的。
“当高自尊的孩子受到夸大的赞美时,更可能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
首先,该研究证实了研究员们的假设,即比起高自尊1的孩子,父母更有可能对低自尊2的孩子给予过度赞美。研究员们选取了一组年龄在8到12岁间的孩子,事先对他们的自尊程度进行评级,然后带他们去参观美术馆。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各自完成一幅画,之后这些画作会由假定的“专业画家”进行点评。在实验的最后环节中,孩子们会被问到是愿意再参加一轮难度加大的绘画练习,还是一轮相对简单的练习。其中所有受到夸大赞美的孩子都把这赞美当成是发自内心的,不论他们的自尊程度如何。但是如预测所料,在低自尊的孩子群体中,与受到一般性赞美的孩子相比,受到夸大赞美的孩子更不愿意接受挑战。而另一方面,在高自尊的孩子群体中,受到夸大赞美的孩子则更愿意接受挑战。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都喜欢自我宣传,他们会寻找各种机会来展示自我才能,而低自尊的人则害怕失败,并会回避各种可能显露自身无用之处的情况。
报告写道:“所以,夸大的赞美会使低自尊的孩子主动躲避重要的学习机会,而这个过程最终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如此,事情的反面也不简单:“一般性的赞美也许能降低低自尊的孩子对于失败的恐惧,但它无法给予自信的孩子足够的动力去寻求挑战。”
然而,家长们真的知道自己孩子是低自尊型的还是高自尊型的吗?如果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给孩子做个评估呢,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相应地增加或者减少赞美的形容词?我自然不知道我两岁的儿子自我感觉如何。报告还写道:“尽管幼儿对‘好’和‘坏’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只有到儿童时代晚期,孩子们才会形成和表现出自尊。”如果我儿子还只有‘好’、‘坏’的概念,那么我很高兴自己给了他这么多的赞美——也许现在我正在培养他的自尊,以后,会有类似测试对此进行衡量的。
我向布鲁梅尔门提出了我的这个观点。他说还没有人做过该项实验,但是他倾向于同意这个猜想,并猜测“在儿童时代早期,夸大的赞美也许不但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会有所帮助,因为幼儿通常都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当小孩子受到夸大的赞美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能够达到为他们设定的高标准,由此寻求更多的挑战。”
所以我儿子很可能会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期许——很好!我希望他能一直这样。我自己就走上了另一条路:当我离开父母去上大学的时候,只要我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我的脸就会烧得通红。所以我就不怎么举手发言了。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每当老板直接点到我名字时,我就会脸红。我多希望我能更自信点儿。我认识一些人,他们的自信程度超过了自己的知识或才智水平,而我不确定这是否真的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伤害。去年,一项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杰西卡•肯尼迪(Jessica Kennedy)带头的研究发现,展现自信的人,即使他们在任务中表现欠佳,别人也会认为他们能力不错,并且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人抱怨如今有太多的人过度自信,但对于这些人来说过度自信还是挺管用的。
“孩子才是父母行为表现形成的决定因素。这是个复杂的反馈回路,生物学和行为学在其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我同样不敢确定,自己缺乏自信到底是源于父母的某些行为还是他们某些行为的缺失。既然如此,我为何还要担心我对儿子一个劲的赞扬会毁了他呢?其他大人也在抚养照顾他,别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也在帮助他成长,而且他也在自我成长,所有这些都是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不经意发生的。反对赞扬派理论的第三个破绽就此显现出来:身为父母,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想法反映出他们对于真正影响孩子发展的诸多因素存在误解。家庭教育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同时受到环境和父母孩子双方基因的影响。事实上,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埃诗里娅•克拉尔(Ashlea Klahr)和同事在2014年的《心理学公报》上发表的一篇综合研究报告认为,关切、控制和消极否定是衡量父母抚养行为的三项基本指标,每项指标都与孩子未来可能出现的反社会行为、焦虑、药物滥用等不良后果息息相关,而基因对于父母在这三项行为指标方面不同表现的影响占了23%-40%。关心,正如你想象的那样,包括通过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最有可能激发出一些正面结果,即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更有可能做好学习准备并在学业上获得成就。这是迄今为止证明基因在父母行为以及该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强有力的证据。
然而,最让人吃惊的是,报告中有证据证实一个孩子自身的性格是如何影响父母的行为方式的——换句话说,除了基因的影响之外,孩子自身才是父母行为表现形成的决定因素。这是个复杂的反馈回路,生物学和行为学在其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在每对父母和孩子身上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
这个理论支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你需要思考下你自己属于哪种性格,让你觉得麻烦的事情有哪些,然后形成一套对你和你的孩子都合适的教育模式和策略,”克拉尔告诉我,“如果你作为父母试图表现出的言行举止让你自己都感到别扭和不自然,那整个教育过程对你来说会变得困难和压力重重。我们当然知道有些事对孩子有好处,有些事则不利于孩子成长,但由于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在好与坏之间还有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特别是当你把赞扬作为孩子发生良好转变的激励因素时,克拉尔建议,你要对自己在激发孩子积极行为方面的行动进行追踪评估,甚至可以把它写下来然后分析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可以在你自己家里做一次小实验”她说。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道尔顿•康利(Dalton Conley)在他那本有趣的《家长宝典》(2014)中,正好对这样的家庭实验做了详实的记录。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用小熊糖、电子游戏时间和零花钱来“收买”他的儿子和女儿,以让他们做额外的数学题,数年后,他的女儿变得越来越喜欢阅读和文学,对数学不太感兴趣,而他的儿子有空时却不再看小说而去研究分形几何。“就这样,我不断为他们学习某一门学科(数学)提供外在的奖赏,而对他们另一门学科(阅读)的学习未加干预,但最后,奖励机制的存在与否几乎未对他们的学科热情产生半点影响。”换言之,其中一个孩子所获得的盛赞,放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可能效果完全不同,这取决于孩子们的兴趣、性格,以及父母的兴趣、性格等各方面因素。
“我们从不愿说赞扬对孩子不好,”克拉尔说。“我们鼓励父母去赞扬孩子。我们知道正面强化——对好的表现加以关注和赞赏——会带来最理想的结果,而严厉的、不明原因的惩罚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亲子矛盾和抑郁问题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
因此,那些认为仅凭赞扬孩子或是不予称赞便能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观点过分夸大了这些教育方式的作用。与这些观点相反,来自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儿童心理学家肯尼斯•巴里西(Kenneth Barish)坚持认为批评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我见过许多垂头丧气、愤怒沉郁的孩子;我也见过一些意志消沉的孩子,他们碰到一点儿微小的挫折或失意,就因此无法继续努力;我还见过一些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孩子。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称赞,而是批评。这些孩子中大多数都受到了过度的批评,而被过度表扬的孩子则寥寥无几。”
对过强的自尊心的抵制逐渐占据了优势,因为事实证明自尊的过度膨胀往往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些在掌声中长大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改正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如何面对拒绝和失败。他们缺乏毅力,而如今研究人员声称,毅力正是通往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们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我连未来社会需要什么都毫无头绪,又如何知道怎样的养育方式才会更有利于儿子将来的成功呢?
我自小练习古典的小提琴,学习上也勤奋努力。长大后我进入一流的大学和研究生院读书。但从我记事起,我就时常为未来感到担忧。与我不同的是,我丈夫从小就对学校毫不在意,他成天玩音乐、写曲子,从不因自己看不懂老师的课堂讲义而烦恼。他没有上大学,而是去了一所艺术学校,却还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无论怎样都会拥有光明的前途。但是,我们都经历过挫败的沮丧和成功的喜悦,而且当我在脑海里汇集起所有可能用于衡量成功的因素时,我要说就世俗的成功而言,我俩的前途其实不相上下。那么我和丈夫谁应当成为儿子的榜样呢?在这个问题上,儿子身为男性这一事实或许能够提供一些解答的线索。从我和丈夫的成长模式来看,和女性相比,男性通常对自身才能有着更高的评价,即使实验表明他们的实际能力是不相上下的。而女性则更擅社交,她们大多数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帮助。现在,我的儿子也许需要额外的赞扬才会养成良好习惯,但最终,无论我称赞与否,他都会比他的女性同伴们拥有更多的自我认同。
当你称赞蹒跚学步的孩童时,唯一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况就是:在他们做了你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后,你仍然冲他们喊:“干得好!”
这些数据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决定从现在起给予儿子更具体的赞扬。我要为他在家具上涂鸦的努力本身而喝彩,而不是夸奖他在为涂鸦挑选有趣的蜡笔颜色时表现出的天分。但是墙壁是他的。从现在起,我会允许他看动画片;会在他伸过来的手掌中放一块曲奇,然后看着他的笑容慢慢舒展成南瓜灯上的样子;会赞许他在涂色时的专注神态,并且在他完成时加以表扬。
“在所有可能导致不良结果的行为里,”克拉尔说道,“赞扬过度是父母们最无需担心的事了。说真的,当你称赞蹒跚学步的孩童时,唯一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况就是:在他们做了你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后,你仍然冲他们喊:‘干得好!’”
难道大多数孩子最终都不会变得懂事吗?无论我现在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难道我的儿子不会在某天明白墙壁是不能涂画的吗?让我为了我的小男孩而心怀感恩吧!毕竟,这个小生命随时都有可能消逝(母亲的天性使然,我总会时刻意识到这点)。那么,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开始吞噬他之前,我至少想让他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满足。
译注:
1. 高自尊:心理学名词。高自尊者有良好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接纳能力,能肯定自己的整体价值,对自己的优缺点也能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在做事上,高自尊者注重能力,且有责任心。
2. 低自尊:心理学名词。低自尊者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接纳能力较低,经常贬低自我价值,对外界评价过分关注。做事上,低自尊者常常表现出缺乏责任心、不能继续努力等行为。
欢迎加入协作营,协作q群 153822117、262463682、261778861(入群请将名片改为译言ID) 协作翻译,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