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某种程度上没法摸到手上的实体产品无论是手机还是手表都不太好判断具体设计怎样,但对于apple官方给出的视频演示来看,我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看的,尤其是对于AW(apple watch)出来之后网上大量的吐槽,我觉得事实或许并不是那样的。于是试一下从目前看到的信息来分析一下AW的设计。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插入利益相关:手头上有三系统的移动设备,ipad mini 2、nexus 5、lumia 720,自认为非任何粉任何黑)
先从【工业设计】开始吧:
对
于表身形状的吐槽,最常见的吐槽是“不如moto 360”。个人觉得这样的说法往往忽视了对于实体产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尺寸。在moto
360刚发布的时候我也非常激动,高举“买买买买买”大旗。但当moto 360真正戴到人的手腕上的时候,我就迟疑了。具体看我从网上搜的两个图吧:
现在,请想象一下这个尺寸的表戴在自己手上会是什么样子。(注意,这俩可都是欧美人的手)厚乎?大乎? ╮( ̄▽ ̄)╭
然后我们来看apple watch的上手图:
同样是欧美人的手。不知道各位什么感觉,但我个人是觉得从尺寸上来看,AW比360更接近我们对于一只手表的感觉。(而且AW是有两个尺寸的)
【2014/09/11更新】因为有评论提到了,我反思一下确实这一段主观的陈述有点多,于是把两款手表的客观尺寸贴一下:
moto 360: 46mm * 46mm * 11.5mm
Apple Watch: 42mm * 37mm * ?
38mm * 33mm * ?
(本来还想搜一下人体尺寸把欧美人和亚洲人的手腕尺寸放在这里做参照的,结果英文水平不过关/搜索引擎不给力,搜不到欧美人的尺寸,只搜到亚洲男性的腕围是180mm,宽度大约是60mm左右。作为参考吧。)
至
于形状,确实传统的手表里面是圆形的占多数,但需要知道的是,传统的手表无论是淘宝货还是奢侈品大牌(尤其是后者),并不乏方形表甚至更多奇形怪状的表的
存在。因此我不认为方或圆是评价一个手表好坏的标准。圆表也有做成像LG那个那么傻大粗的,方表也有可以做得很优雅的。不能因为在第一拨智能手表都是方形
又都不好看就认为方形表都是丑的。
那么,我们回头来看这块apple watch,浑圆流畅的金属外壳,略带弧形的触摸屏,令处女座一本满足的表带结合处,这些都是非常能提升产品质感的部分(看看视频里面那美妙的光影效果吧)。缺点是背后又大又黑的膏药传感器(但似乎苹果对这个部分很满意,视频的很多片段都有点故意展露这个部位的感觉)。
(这里并没有黑moto的意思,毕竟智能手表续航是个问题,我相信只要可以的话moto并不是故意做这么大的,应该是为了电池容量考虑。而圆形也确实美如画,但仅是从设计的角度的话,我认为圆形+过大的尺寸和目前AW的圆润方形+更恰当的尺寸相比,还是后者更合适。)
其实整个手表的工业设计最令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表带的设计:
不知各位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是否有留意到有几个表带在合上的时候的那一声“嗒”,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的愉悦感跟smart cover关上的那一下简直异曲同工。
然后看到表身和表带结合起来的整体感觉的话,个人觉得运动版和普通版从视频的感觉看来都是不错,但高端版(具体叫啥忘了)的搭配确实有点被惊艳到:
可
以说除了右二以外每一个的搭配都非常赞啊,尤其是中间的那个。当然,要是说跟瑞士钟表比起来的话。。我不敢说必然比不上(毕竟很多细节需要拿到手上才能看
到),但还是有很大几率比不上的。。。仅仅一个屏幕所能够向别人表现的工艺就比传统钟表少很多。请注意这里的表述是“能够向别人表现的工艺”而不是单纯的
工艺,我无意去对比智能手表的科技和传统手表的科技哪个更牛(因为我不懂),但对于向用户表现这一方面,显然是传统手表的科技更让人触动。
硬件部分到这里结束,下面是【交互】部分:
在上一部分或许会有人感到疑惑,为啥没提到表冠和联系人按键?因为这部分我认为是跟交互联系更紧密,所以放到下面了。
首先抛出我对apple watch的系统(居然连名字都没有真是)的最大感受:弱化边缘。
先来看看其它方形表的界面:
再来对比一下AW的界面:
请问各位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每个界面的边缘在哪里吗?
当你无法感知到屏幕的边缘在哪里的时候,你对于整个“界面”的感知就会变得模糊,于是,尖锐、硬邦邦的方形屏幕给人的感觉就会变得更柔和。再加上圆形为主的界面元素和圆润的外壳设计,我猜测当真正上手使用的时候,AW给人的感觉或许不会逊色于moto 360。
(话说,这界面的感觉还真是有点像windows phone啊。。。印象中很少看到有人吐槽诺基亚的手机边框能跑马之类的,或许是因为winphone这个系统的界面设计本身就弱化了边框的存在吧。)
所以说,在静态的界面上,苹果用弱化边缘的方式来尽可能消减了“方形手表”所带来的硬邦邦的不适感。
然后是动态的交互方面,这里就涉及两部分:触屏交互和按键交互。
触屏交互方面某些地方其实让我有种Android Wear的既视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这么小的屏幕,触屏手势也就差不多是上下左右划了。只是据官方介绍AW的屏幕有压力传感器可以分辨tap和press,这一点可能是能引发差异化的交互方式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更重要的差异化在表冠上。
表冠在home screen的作用是放大缩小而不是上下滚动,这一点其实有点不够直觉。因为表冠的滚动方向是上下,这跟放大缩小并没有什么联系。但考虑到在这个系统上苹果居然把所
有图标都平摊开来了,可能是为了和iOS呼应的zoom
in/out的交互逻辑而服务吧。个人觉得,与其说为了统一iOS的交互逻辑而强行去靠zoom
in/out还不如向iPod的滚轮交互上靠。本来表冠的滚动感觉也跟iPod的滚轮有点类似,垂直列表也会更加直观。不过当然,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特别了。
说到这里,就得说到AW的整个系统逻辑了。
可以很明显看出,整个AW系统结构还是基于app而不是基于信息或者功能的。所有信息都各自包装在各自的app里面,要用的时候就要打开不同的app。这个逻辑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目前为止都运作得很好,但这个逻辑适合手表吗?
在发布会上,Tim Cook站在台上介绍Apple Watch时,他讲到“把iPhone的界面缩小然后把它绑在你的手腕上,这不是我们要做的事”。
但
是当我们回头仔细审视这个AW的系统的时候,似乎苹果所做的恰恰就是把iphone的界面缩小然后绑在用户的手腕上。所有的信息都包装在各自的app里
面。看完视频介绍之后对于系统的最大感觉就是功能强大,app很多。但当我们去反思我们所需要的智能手表的使用场景的时候,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简但准确
的信息展示和克制而有效的交互操作,而不是功能强大,“can do everything”。
这一点上Android Wear做得就高明多了,把信息简化成卡片和极其简单的交互,克制但有效。
这边顺便提一句,很多人吐槽说地图没用因为有手机,事实上我认为是有用的,但用处不是一个“地图”,而是地图背后的信息,即“导航”。换句话说,如果让我来
设计这个手表上的地图app的话,我会把地图的部分放到手机上,但是把导航的提醒(包括开车和坐车的时候的文字提醒和步行的时候或许可以加入方向提醒)做
到手表上。
对于地图这个app的设计或许也反映了苹果在设计这个AW的系统的时候其实还是在考虑怎么把iphone塞到手表上而不
是把手表作为iphone的辅助。其实把iphone塞到手表里的逻辑倒也没啥问题,我身边挺多人希望能有一个精简的手表电话的,但那样就要求手表和手机
需要可以分开存在,但目前的AW显然又不可以。
所以说,我认为在系统的设计上,苹果可能有一点是没弄明白的:
到底是设计一个功能强大的手表,还是设计一个克制的方便的手机的辅助工具呢?
至于一些其它的。
快速联系人的按键个人觉得是鸡肋,如果要打电话,为什么不拿手机?哪怕非要用手表打电话,这个功能的重要性真的能大到需要作为一个实体键来存在吗?还挤走了表冠的居中的位置!
这个功能我个人很喜欢,和yo有点类似,但比yo更富有感情,画面效果也很赞。希望能尽快在手机上用到类似的app呢。
——————-
总结:
【声明:在摸过实机和未摸过实机之间我的判断可能会存在巨大鸿沟,仅作参考,打脸请轻点】
从
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如果总分100的话我给apple watch打80分,作为参照,尺寸失衡的moto
360我打75分,如果moto可以调整好尺寸的话能够到90分。并不觉得目前的工业设计如部分人所言的平庸,虽不及瑞士钟表,但偶尔在某些瞬间确实会让
我有他们俩在同一水平的感觉。
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来看,系统架构我给65分,有点鸡肋。界面设计给90分,无框式的设计相对Android的卡片式设计而言适用范围更广,尤其是手表这种可圆可方的,可以参照moto 360下面缺了那一小块对整个屏幕观感的破坏。
总体而言的话。。。75分吧,不能更多了。虽然工业设计和界面设计确实都很不错,但系统架构是核心,是用户体验的根本,影响太大了。
(注:本文所用的图片来自Engadget中文版、百度图片以及本人对apple watch的介绍视频的截图,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看到之后我会马上删掉的)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探讨!
2014/09/10
——-修改记录——–
2014/09/11 第一次修改,增加了moto 360和apple watch的客观尺寸。
— 完 —
本文作者:吴伟迪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8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 iOS 7 的设计?
如何评价一个平面设计师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