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觉得,如果是电影是“第七艺术”,那么它也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首先是一种“技术”。艺术或许因为欣赏不同难言优劣,但技术却存在高下之分。在技术合格甚至出色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及为艺术。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普通观众真的可以感受到电影导演设计的技巧吗?
首先,所谓的设计技巧,到底是什么?我个人不太赞同“技巧”这个词,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技术。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更像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的“产品”生产过程,而所谓布景、灯光、镜头等组成元素,则是流水线上的工序,这些专业化通力配合才能将最终产品呈现出来。电影100多年的发展,已经给电影制作留下了太多成型、成熟、成功的技术,各个制作领域和环节也都有相应的模式化操作手段。所以,电影中呈现的诸如镜头剪辑、摄像角度的选择、转场效果的实现等都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现成的技术可以使用。而“技巧”又是什么?技巧是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一种技能,举例说明:在一个场景里拍摄人物从而表现他所带来的压迫感,从经验技术来说,一般可以仰拍或者特写,但如果你使用了俯拍却同样表达了压迫感,那么这就是超越技术的“技巧”;更直观一点的例子,大部分电影制作者都知道拍摄运动人物时候尽量避免“跳轴”,这就是专业技术,但黑泽明却可以在《七武士》中大肆使用跳轴拍摄更好对人物运动进行描述而不产生画面逻辑失衡,这就是技巧。
其次,普通观众真的就感受不到电影中的“设计”吗?我个人认为,并不能一言蔽之。
一、就现下观众的观影经验和电影发展水平而言,一部合格的电影,是不应该让观众产生“设计”的感觉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电影的整体,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也只是“好”或者“不好”,再精进一点,可能会说“画面挺好”、“配乐不错”、“台词好玩儿”等。因为他们不是专业人士,你不能也无权要求他能看出你的“设计”,因为他们不是来研究你的电影,而是来欣赏你的电影。一部合格的电影,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利用专业手段满足观众的“欣赏”,给观众以满足的观影体验。诚然,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机位、灯光、道具、服装等都是经过设计的,但这些最重要的恰恰是“去设计化”,就像上面说的,这些设计大多是专业技术的呈现,而这些专业技术,在我看来更多是要观众去欣赏电影的同时,忘记眼前只是电影。
二、现在观影人群的经验和品位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所以他们可以明确感受的设计是需要创新颠覆类型的。这个用例子更好说明:现在电影中正反打已经成为一种经常化模式,但究其根源,它是一种设计吗?是的。正反打镜头第一次得以成功实践出现在20世纪初的电影中,当时作为一种革命性摄影和剪辑技术创新得以瞩目,最终成为一种经典;另外一种,主观镜头在现代电影中司空见惯,但在20世纪初,第一次有电影将电影人物视角呈现出来的时候,它也是一种革命性创新。上面所说的这两个例子,是可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的一种“设计”,因为他们具有颠覆性,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骇客帝国》的子弹时间,也深深被这种高速摄影技巧所震撼,这时候我们看到也感受到了“设计”,在此之后,则是一种技术,一种电影语言表现技术,观众会在日积月累地观影中逐渐接受这种设计,而将之视为一种常态化。可以说,这几乎是每项电影技术从革命性技术创新设计到成为一种标准化工业技术的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我个人观点认为:对于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来说,如果不是在某个方面有革命性的创新,可以给普通观众带来冲击,那么他们是感受不到所谓“设计的技巧”,只是在欣赏技术不留痕迹所呈现的电影。所以,电影中“设计的技巧”是既能够被感知而又不能被感知。这个结论多少有点儿像“薛定谔猫”,在你打开箱子之前,永远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既死又活”,电影也是一样,在经过无论是技巧还是技术的制作之后,究竟能不能被观众感受到,还是具体看作品的呈现。
另外,“辛辛苦苦设计的几场戏,人物走位,台词衔接,镜头运动,观众真的真的可以感受的到吗?观众如果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拍呢?”
我有一个个人观点:观众可能无法感受你所精心设计的“好”,但能深切体会到电影中的“差”。电影一定程度上遵从“木桶效应”,其整体质量的优劣取决于短板。一部电影的短板可能决定了观众对电影的态度,比如现阶段中国电影的通病:讲不好一个故事。这个短板一直影响着国产电影在普通观众中的印象,所以相当数量的观众得出“国产电影就是差”的观点也不足为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电影在专业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例如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影制作分工更加明晰、电影特效技术得以发展等,只是因为拥有了一个致命的短板,这些进步才一直被忽视,被拖累,从而无法让相当一部分普通观众产生“中国电影是在走上坡路”的认知。
我觉得,如果辛苦设计没有给观众带来制作者所预期的反映,更多的应该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用“如果观众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拍”这种方式来解决。要知道,电影也是一种商品,它的目的是满足其消费者:也就是观众的需求。观众可能无法从专业角度告诉电影制作者他们的需求具体是什么,这时候,电影制作者更应该去主动揣摩、分析、研究“需求”,而不是责难于“需求”。毕竟,观众既然愿意花费经济、时间成本去消费电影,那么本着市场角度来说,电影就应该去满足观众消费预期,这是一种市场宏观上的“供需关系”,也是推动电影业发展根本性因素之一。
— 完 —
本文作者:默罕默德铁牛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1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中国电影观众多为傻 X」这个说法有什么问题?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是怎么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