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VICE中国 原文地址:vice.com

《搏击俱乐部》 刚刚上映那会儿,我觉得它是我看过的对消费文化最尖刻无情的批判。那时我16岁,还没怎么接触过这类题材。而现在,我早已不再是16岁少年,距 《搏击俱乐部》 上映也已有15年了。这部电影最近在 漫展上再次成为了热门话题,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和原作者兼编剧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宣布,《搏击俱乐部》的续作将以漫画小说(Graphic Novel)的形式于明年出版。

《搏击俱乐部》 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涵盖的众多主题以及对西方文明衰退的预言,如今看来都无比真实。到处充斥着市民和当权者之间的矛盾,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新的大公司以细胞分化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等等。鉴于这些事实,芬奇和帕拉尼克的无政府主义故事无疑会再次登上舞台。

然而有个问题不可忽略:这部作品其实和它所批判的内容一样,都十分令人不快。

十五年过去了,《搏击俱乐部》依然挺二的插图

我的学生时代过去已经十年了,没有经历过那种到处都贴着 《搏击俱乐部》 海报的日子。我也渐渐淡忘了这部电影。而最近它再次成为了焦点,使我产生了重看一遍的想法。我想知道,从前自己那么喜爱的这部电影,如今还会给我相同的感受吗?抑或发现曾经的欣赏水平其实糟糕透顶?

重看过后,我得出了结论:我原来的审美标准就跟屎一样,而且大概所有人在青春期都是这么糟糕的:纠结于两性关系、相信无政府主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可靠途径。只有无知少年才会如此,就跟青春痘只会在青春期出现一样。

我下载了这部电影 —— 当然啦,属于非法下载,泰勒·德顿会希望我这么做的。“要愤怒,要暴力!” 我几乎可以听到他在耳边催促,“要对抗体制!” 我灌下一口烈酒,开了一包烟(德顿也会这样的),然后开始观看。

十五年过去了,《搏击俱乐部》依然挺二的插图1

影片的开头是一段关于大脑神经元的特写镜头,特别有90年代的数字朋克之感,伴随着一段死气沉沉、毫无特点的 “数字音乐”。这种开头,就跟电影里 “社会可以自己拯救自己” 的主旨一样,真的很过时透了。很多人玩着70美元的电子游戏,完全没想过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有多操蛋,而这片子就跟电子游戏一样,吸引的恰恰都是这些人。进入正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把枪抵在主角的嘴里。还真刺激对吧?开场就如此紧张激烈,良民们,你们一定 hold 不住了吧?

我们患有失眠症的主角,就是现代社会混乱状态的化身,在星巴克和组合家具之间浑浑噩噩地游荡度日。为了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参加了睾丸癌病人互助会。那儿的成员都是不再男性化的男人,因为他们总是大哭、互相拥抱、自怨自艾。其中有一位人如其名,长着大胸(boob)的成员 Bob —— Bob 有多不像男人呢?他有乳头。

我们的主角逐渐融入了这个组织(和 Bob 的大胸),他终于可以睡着了,从而逃避现实。直到女主人公出现了。自然,她 “毁掉了一切”。她有多神经呢?在互助会里抽烟、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偷东西,还使男主又没法入睡了!她就是那种蛇蝎美人。电影里只有这一个女性角色,这赤裸裸的男权主义是不容辩驳的。

十五年过去了,《搏击俱乐部》依然挺二的插图2

她就是那种泽尔达·菲茨杰拉德(Zelda Fitzgerald)类型的女人。泰勒·德顿狠狠地干她,就是为了警告杰克,她会干扰你的精神。俱乐部也是一样,由于对她的不信任,以及她的性别原因,狠狠将其拒之门外。德顿警告杰克不要在玛拉面前提到自己,否则他们的友情就玩完;他会被逐出他们的伊甸园。“如果我晚去一会,玛拉·辛格死了,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杰克忧伤地说道。

“我们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人,” 德顿特有男子气概地说道,不过这又是一句假话。对于被女人养大的男人来说,他们似乎根本不需要女人。真好笑,那句 “我们的父亲就是上帝的化身,连父亲都抛弃了我们,那上帝呢?” 很明显就是在说,上帝是个男人,而女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救世主。

“我觉得去健身房的人真可悲,努力练到 CK 或者 Tommy Hilfiger 宣传模特的那种身材,” 诺顿问道 “那是男人该有的样子吗?” 而德顿则开始朝 Gucci 的广告吐口水。他宣称 “自我成长只是自己糊弄自己,而自我毁灭 ……” 然后,电影就切到两个裸着的壮男打架 —— 可他们明明跟 Gucci 广告里的男模没多大差别啊?!

十五年过去了,《搏击俱乐部》依然挺二的插图3

他们各自诉诸于对方身上的暴力有点过分了。这个社会可从没有告诉过男人不能打架,也没有说过男人不能释放自己的兽性,而且正好相反,MMA 综合格斗可是现在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暴力是一种时尚。电影里这些家伙这么拼命,到底想反抗啥?

有一幕令我想起金斯堡的长诗 《嚎叫》。泰勒说,他们整整一代人都在替人加油、当白领奴隶,拼死拼活挣钱买自己不需要的狗屎。“我们的大战是心灵之战,我们的大萧条是自己的生活。” 他和他说的这帮人,从小目睹种种伟大成就,后来发现自己根本不会成为那样的人。你猜咋地?他们还 “非常、非常地生气”。这跟那些泡不到妞的屌丝们找的借口一样 —— 说好了我可以得到这个,我值得拥有这个,凭什么我得不到?他们就这么叩问苍天。

帕拉尼克当初写 《搏击俱乐部》 是为了讽刺现实,为了检验男人性格里青少年冲动鲁莽的那一面。而在书和电影的结尾,主角站在大楼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懊悔不已。这个设计很牛逼,但却不是普通观众所能理解的。影迷们就跟社交网络用户一样,为影片前两个小时的暴力和厌女情节着迷不已,对其他的内容则充耳不闻。

有些人就是想看世界毁灭,他们不在乎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其他人。虚无主义实际上就是自恋。站在诺顿的角度,他根本不想要毁灭世界,不想参与到德顿的疯狂之中。影片的大多数粉丝都认为,在电影结尾,他完全失去了理智。问题就是:如果多数人都没弄懂讽刺的意思,那它还算得上是讽刺吗?或者它只是一部刺激、大受欢迎的暴力电影,尽管影片主旨极端陈腐无聊?

翻译:冀洁

本文依然出自无坚不摧的VICE中国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机构。创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纽约,遍布35个国家,每月吸引超过2亿年轻观众。VICE是全球青年文化之声。凭借庞大的全球制作团队,近二十年的编辑经验,富有影响力的报道和数千小时的视频内容,VICE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通过身在其中的体验,在不同的角度里看世界。更多内容请访问VICE.CN,新浪微博@VICE中国 ,及微信号VICECHINA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