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解读是不好的,当然,电影的结尾大部分都有模式,这属于其中的一种“模式”
具体说来,蝈蝈和笼子的结尾至少有四层含义
1指,溥仪个人个他的生活
2点,他个人的回忆,反思和升华
2喻,中国社会
3思,时代与命运的抽象问题
具体说来,这个结尾最集中地体现出了电影的“意义”问题,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前两个意义,这两个意义是有区别的,虽然对象相同。
1结尾的镜头的确暗语溥仪的个人生活,但是要注意,这只是第三者眼里,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溥仪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总结式”的。我们可以像一个叙述者或者听众那样去考虑整部电影,考虑整个溥仪的一生。这层隐喻是旁观的,更客观的。比如读为,溥仪的人生是无法选择的,而到了他迟暮之年,他终于摆脱了命运的竹笼。
2溥仪他个人呢?他个人的五味杂陈,我们作为观众最终在看到笼子后感同身受。最后的“主观镜头”的运用,电影第二层含义即:如果我是溥仪,此刻的我,是什么心情?我无奈,我痛苦,我接受…这一层隐喻不仅仅是客观的人生的总结了,而是主观的,置身其中,把自己的感情放入溥仪的个人悲剧里的一个隐喻,这一层隐喻明显是感性的,主观的。比如读为,谁又不是笼子里的人呢?普通人终究是逃脱不了命运的竹笼的,即使今天跳出来,也是不是我能选的,我已经老了。
3第三层隐喻是普通人包括此时的溥仪对于中国的远观,作为九五之尊,溥仪影射的正是昔日的“中国”。比如读为,一个泱泱大国,曾几何时,只是被自己的笼子束缚着,而今它真正的开始跳跃在这天地间了。它“出囚”的代价,时代运转的齿轮碾碎了无数人的生命,溥仪只是其中之一。
4隐喻抽象的问题,哲学的思考。世代交替,是时间的必然;兴衰胜败,是人间的常态。比如读为,时代终究会淘汰些什么,淘汰和命运无关,命运对待每个人几乎同等。昔日的王子今日和小兵,能说谁的命运就比较好?命运一开始给了你什么真的那么重要吗?此时的平凡人溥仪,在同时经历了最富贵的皇族和最耻辱的叛国者两个身份之后,他终于得到了生命中最后的平静。
当然,我更愿意分享的,是如何分析,而不是结论,如果我注重于,解读的结果,我就不会这么去写了,解读意义,要从以下方面:
1指示性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
2内在意义(Implicit meaning)
3外在意义(Explicit meaning)
4象征意义(Symptomantic meaning)
当然每个电影的侧重不同,也就有相应的分析策略,但我个人认为,可以有侧重地分析,不可以不全面地解读。
以上是我对结尾的意义分析,仅作为参考。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技术方面,比如镜头使用和用光等来解读,这里只是不太需要这么解读。
其他问题我也简单的解答一下,为什么溥仪会再回故宫,有几个考虑的方式:如果按照溥仪的角度,他回去更重要的应该是怀旧和好奇,怀念幼时的乐园,又好奇它今日经过时间洗礼之后该是个什么样子,也可以说是为了回去找找自己。另一方面,这不是纪录片,艺术创造里有一定的技巧,这个结尾属于一种技巧,回到当初,再现电影刚开始的几个镜头,是结构上的点题。这个情节的“设计”并不是真的溥仪就回去了,真的有小兵出来,确有蝈蝈其事,而是为了片子最后的结束,设计了这个情节。而你的第三个问题,这个场景设计,当然就是为了点题啊,如果要说意味着什么,当然是意味着物是人非等等等…自行解读就好了。
最后说这个连接,实际上这个连接并不能表现什么深层次的内容,只是叙事技巧,只是结构需要罢了,它为了整体的内容,充当了一个合适的配角,一个更饱满的路人形象。可以分析这条线索,倒也没必要给他加入这么多意义啊大道理什么的过读。
— 完 —
本文作者:IndulGe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皇帝如果禅让,以前的太上皇应该称呼为什么,太上太皇?
乾隆是不是康熙隔代指定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