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一的 @孔鲤 老师所举的例子,我基本都同意,但我的观点可能跟他恰好相反。

我们不如先来大致定义一下题面中的“近年”,因为 @孔鲤 提到的几部我也很喜欢的电视剧年代也挺久远了,像张黎的那三部,年代最近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09年作品了,《走向共和》更是十多年前的作品。鉴于中国电视剧整个发展历史也不太长,不如我们干脆以09年为界,把这个“近年”的时间段划定在09年之后吧。

诚然,如 @孔鲤 所言,即便划定的时间范围更小了,这段时间里国产电视剧仍然不乏佳作,我前几年也曾有过“中国电视剧出现佳作的几率要比电影高”的论断。但前几年是前几年,放到现在,这个话我是不敢讲了。

首先, @孔鲤 兄答案中所列举的佳作,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可被列入“严肃历史剧”的类型。然而,这一类型——如果不算那些建构历史的所谓“红色经典”——其实已渐渐边缘,特别是“古装严肃历史剧”。这观点我也讲过很多次了。不信你可以看市面上正在放的电视剧,古装剧不少,但历史剧有几部?印象里,这两年还能算得上这一类型佳作的可能就《赵氏孤儿案》了吧,那部戏在央一播的,到了后半部收视才逐渐上升一些。至于很多其他该类型佳作,即便拍了,也不知何时播出。虽然,不排除有些项目是因为郑智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市场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要从两块来谈。电视跟电影不太一样,电影是要买票进电影院来看的,票房也是目前国内电影的主要赢利方式(欧美另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上电影院放映的电影都自带商品属性。而电视,则一直是半公益半商业性质,最初电视台纯粹是宣传性质的事业单位。电视剧,娱乐之外,还有很重的宣教属性。电视剧制作机构从源头上也掐得比较紧,90年代你想拿到制作许可证可不太容易,不像现在,就算没有机构的甲种证,单片的乙种证申请起来也不那么麻烦。

在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很多电视剧制作机构没有太大的营收压力,事实上更多的是电视台自制自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机构政策比较宽,资源比较丰厚,而主管领导又相对开明,就有希望推出一系列优质的电视剧作品。

但随着电视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电视台开始由事业向企业转型(大约是在90年代末00年代初),收视率的考核权重也逐渐上升,电视剧的制播分离趋势加剧(其实,现在又趋向定制、自制,但这是后话了),电视剧就不得不越来越向市场靠拢。

这时候,就要谈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电视作为一个平台的衰弱。

不要被近年各大卫视抢眼的表现所蒙蔽,蛋糕并没比以前大多少,但资源趋向集中了,一边是几大以一线卫视为核心资源的媒体集团开始形成,一边是一些中小卫视活得越来越艰难。就固定观众数量而言,电视观众一直都在流失——而且很糟糕的是,流失的观众多是高收入、高学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观众。电视的主流观众——也就是我们通过收视率反映出来的固定收视人群,整体素质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差。(我在为什么现在的国产电视剧浮夸现象比较普遍?这个问题中有所提及)

以09年为线,09年之后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即使还有人看剧,可能也是在这个平台上观看,而且看的剧也未必是国产剧。而在电视平台上,电视剧则必须为了讨主流观众所好而不断妥协,放低身段。至于我们前面提到的“严肃历史剧”,其造价不菲,制作难度不小,但做出来又未必能卖出去,卖出去了也未必能播好,市场最大,谁敢逆水行舟?不要说什么引导观众之类种菊领导才会一拍脑袋想当然的话了,人家都不愿意看,为什么要被你引导。

在这里,我得插一句,不要将我上述论断简单推演成“市场化导致电视剧水平下降”,不是那么回事,非要讲市场的话,那也是畸形市场化。为什么?你能管晚上播几集电视剧都要被政府规定叫市场化?你能管一部电视剧卖几个台都要被政府规定叫市场化?你能管哪个类型电视剧播得好政府就禁、限哪个类型叫市场化?当年国产涉案剧整体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结果生生被限;谍战剧承继了涉案剧的大半衣钵,也出过一些佳作,结果几经限定,也逐渐式微了。在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类型能做的情况下,你不能踩线,还要尽可能讨好观众,结果,就是你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东西了。

平台竞争中的劣势,再加上政府从未停止并愈加严苛的管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畸形市场化,造就了今天国产电视剧的格局。09年以来,虽仍有佳作,但佳作益少,虽收视不俗,但收视口碑常难兼得。

在这种情况下,你指望电视剧从业人员自己多么有追求,不太可能。我花了十分功力做出来的戏,可能卖得还没五分功力的好,而且还可能面临更大的审查风险,我还坚持做这个——我有病么我?

当然,相对来讲,好剧还是有的,主要集中在一些品牌,比如赵宝刚团队的情感剧,比如郭靖宇团队的传奇剧,比如响巢国际、新丽传媒、华录百纳、山东影视中心的一些戏,等等等等。这些品牌做出的产品,我归之为精品戏,不仅制作比较精良,而且多少都在各自的类型中做了拓展。赵宝刚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算是情感剧的标杆;郭靖宇的传奇剧制作略糙不过很耐看,节奏把握不错;响巢的前身同道是自《雍正王朝》到《走向共和》,基本是做通清史,后来做偶像剧,《丑女无敌》系列也开创了广告植入作的先河;华录百纳各类型都上,每个类型都有出彩作品,《黎明之前》、《永不磨灭的番号》、《媳妇的美好时代》、《苍穹之昴》皆是类型典范,而且亦有《岁月》这种个性极独特的作品;新丽前身是新经典,这几年大手笔不少,从《悬崖》到《父母爱情》,从《孤军英雄》到《一仆二主》,基本每一部从剧作到制作都很精良;山东影视中心的主旋律大戏制作经验非常丰富,难得的好看的主旋律。

除了以常规“电视剧”标准看挺不错的精品戏,还有一些“中国电视剧”标准(两个标准的区别见于正的影视作品是不是在挑战观众的底线?)中的佳作。于正自然不遑多让,刘猛更是收视保障。这里要特别提到目前中国最大的电视剧公司华策(含克顿),他们的作品制作上比较精良,但基本很少会有特别新颖的作品,像现在他们主打的就是金庸系列。这其实某种意义上是行业的一个缩影:以它的实力和能力,它不是做不到,而是在商言商,在确保商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稳妥的方式确保利益的最大化。我觉得,不能因为他们未做大的冒险就说他们做得不好。毕竟,他们还是在认认真真做戏,认认真真为电视机前的主流观众群服务的,这种职业素养一样值得尊敬。

包括但不限于我所列举的这些品牌,优质的国产电视剧基本就是这两大块。但这些相较国产电视剧的总量来讲,还是相当凤毛麟角。能差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你能看到的,基本都不算特别差的了。

从上面两块来看,做好剧的动力无非是“成全观众,反馈自己”,或者是老板有情怀和理想。但电视平台主流观众萎缩,整体素质下滑,个人的情怀跟大形势比也实在脆弱。那么,新的突破点在哪儿呢?

我比较看好网络新媒体。他们的影响可以在两块体现。

一块是购。2010年左右网络曾经有过一次收购高潮,电视剧收购价一度单集涨过百万,但很快随着视频网站热钱散尽后风潮渐过。但几年低潮后,随着视频网站江湖格局逐渐稳固,网站收购价又悄然回升。但这一次远比当年理智,不同档次的作品的差价非常大。这也意味着,网络口味很可能会对电视剧整体口味产生回馈。

一块是制。网络剧本是粗制滥造重口味的代名词,但一部戏给了网剧创作者信心,那就是《爱情公寓》。印象里,它是第一部从纯网剧平台杀回电视平台,且在电视平台播到第一的作品。说这有里程碑意义都不过分。

网络较电视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跟电视被广电管得死死的不同,网络这块工信部也管,文化部也要管(网游),广电也想管。主管部门多可能意味着婆婆多,也可能意味着三不管。更何况主管部门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至于政策的执行,只要不开“运动会”,执行起来要比电视平台折扣大多了,审查标准也不一致。只要这块尚存空间,以网剧作为突破口就有希望。

当然,网剧也有自己的问题,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个答案就写到这吧。问题实在太大,很多话只能走马观花一句带过了,等到有合适的关于电视剧的更细的问题时,我再来一一作答吧。

— 完 —

本文作者:SydneyCarton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10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有哪些质量上乘的电视剧?
如何评价电视剧《武林外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