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刚 微信公众号:企业家观察
一个谨小慎微的CEO,会让他的下属在思想上自我阉割。
有一家公司,经历了多年的竞争也坚持生存下来,甚至现在还算活得不错。但是,你也能看到危机就在它的眼前,这家公司在新的技术浪潮起来的时候,它只能扮演跟随者的角色,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这家公司的管理做得不错,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企业文化层层浸润下来。只是有一点,这家公司的CEO是非常谨小慎微的人,他不喜欢公司运行里的错误,如果有错误,从上到下那条线的人都得被敲打一遍。
企业领导人最容易在企业文化上打上他真实性格的烙印——这里说的企业文化,不是印在海报上、印在内刊册子里的企业文化,而是员工在实际的运营中一点儿不打折执行出来的。你不会在宣传文字里看到,但在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能够体味到。
在这家公司的内刊册子上也印着“创新”,可是经由这些员工的行动,翻译过来,正确的读法是“别犯错”。
我曾经跟一位在这家公司呆过多年的前员工打交道,他忍不住吐槽前东家在错误上的忍耐阈值很低。不过,交涉到他现在公司的事情,我发现,他的作风跟前东家的那些员工(我也打过交道的)没什么区别,他们的思路如出一辙:不能让老板生气。只要有一点点可能的风险,他们都要扑灭在苗头里。
他们让我想起,我和我的前同事们。在供职媒体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自我审查。新闻监管是“盘在头顶吊灯上的一条巨蟒”,面对说不清道不明的监管规则,为了规避风险,我们会下意识地调整自己报道的角度和用词。自然,以报道企业家和他的公司为主的我,还没有那么严重。对敏感词更敏感的,是跑社会新闻口、政经口的记者们。
这种自我审查,让我们变得更安全一点的时候,也少了一点锐气。放在企业来说,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里,“别犯错”的规则下,让多少有创造力的员工悄无声息地抹掉了自己的灵光一闪:别多事了,要是我的判断错了怎么办?
在CEO和高管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公司未来的机遇可能已经默默地流失掉了。
创新不是自上而下指导出来的,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按指令种出来的,是在宽容错误和失败的土壤里自由生长出来的。但是你很难想象,在一个谨小慎微的CEO的领导下,能够有宽容犯错的企业文化。
而更触动我的是,除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公司也会在塑造人的性格上扮演强力的角色,很多人会顺就企业文化的框架削减或者增添自己性格的某一部分。在一家保守的、恐惧犯错的公司里干得长久,自我阉割的阴影会伴随更长久的人生,即使在离开那家公司之后。
《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李志刚著)现已在当当、京东、亚马逊销售。
— 完 —
本文作者:李志刚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