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健康产业(二)—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舞台插图

第二个问题,是否有种模式是健康产业的最理想的模式?我的理解是这么大的产业,不可能通过一种模式满足全民所有的健康服务需求。

健康产业,不会一个模式包打天下

回到本文前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否有一种模式是健康产业的最理想的模式?通过前面(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健康产业是一个涵盖众多专业领域的庞大产业,有着复杂且漫长的产业链条。这就决定了在健康产业市场,一种产业模式包打天下的局面,不可能存在。

聊聊健康产业(二)—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舞台插图1

例如现在保险公司以及地产公司都在觊觎的养老地产项目,期望中的情形是形成“地产+养老+医疗+护理+保健+保险”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毕竟这个市场太有想象空间了,刚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是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但这里面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远远超过了一个行业所能承受的范围,一方面是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尚不明朗,另一方面本身健康医疗保险的发病率、费用率的精算已远比寿险复杂,再加上地产、护理及老年人群体等多方因素,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如果风险无法量化和测算,他们的资金和资源是不会真正投入进去的。这种情况下,要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解决方案,或许需要打通很多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跨行业联盟才有可能。当然,不排除出现一个超级巨无霸整合全部产业链条中的企业,但这未必是最有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

上面的例子是针对老年人群的一个案例,这是人群划分的一个维度。从行业的维度看,药品流通方面,马云的阿里在投资“中信21世纪”后已经插足进来,2014年7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推出的“药品安全计划”,凭借手机淘宝和支付宝钱包客户端去扫描国内市面上任意一盒药品包装上的条形码和药品监管码,就能获得该药品的真伪提示、用法、禁忌、生产批次及流通过程等信息。作为互联网大鳄的阿里,野心一定不仅仅局限于卖药,我们可以简单想想,在掌握客户购药信息后,这些数据还能为阿里深耕健康产业带来什么?再联想到最近,支付宝挂号系统与各大医院的对接,北京市教委与阿里合作推出的《北京市中小学健康管理家校合作系统》,一盘大棋落子如飞的节奏。阿里的平台思维和客户思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如果他能合理的分配基于阿里平台构建的健康产业链上的利益,其潜力十分巨大。

所以,最理想的健康产业模式肯定不止一个,但这些模式应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跨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应该会出现一些平台型的企业,大家在此平台上进行合作,同时,某些行业单项服务能力凸出的企业也会成为各个平台的亮点和招牌。

关于国内健康产业未来的趋势,本人赞同理实国际咨询在《大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发展机会研究报告》中的说法,前面的分析中也都有所涉及:那就是健康产业未来发展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集合…整个健康产业重心前移,由治疗型转为预防型。

这里本人做了一个表,是对健康产业各个发展领域的一个简单概括(肯定不够全面),对于做不了平台型的企业来说,做单项深耕者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聊聊健康产业(二)—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舞台插图2

注:纵轴是人的五种状态,当然也可以用“男女老幼”四类人群划分方法代替,是接受健康服务的目标对象。横轴是按照服务方向不同划分的健康服务类别。中间的内容是各类目标对象所接受的服务类别的具体形式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各个方向中又有更多具体分支,例如健康设备可以包括空气净化器、水净化器等很多领域。

健康产业,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舞台

国务院8月13日发布的《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保险业发展目标:让保险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意见中也点明了融合养老与健康产业之意,为险企参与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发展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鼓励商业健康险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都将成为新趋势。同时,还会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养老产业、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养老服务行业设施、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供应。

新版“保险国十条”政策的红利需要通过日后的细则逐渐释放,毫无疑问,政策之门的打开将不断为保险业深入参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催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据了解,关于个税递延型产品政策以及健康险税收优惠政策的讨论已经在保监会或财政部的组织下进行过多轮探讨。关于健康及养老产业明确的办法细则是包括险企在内的各路诸侯共同期待的第二只“靴子”,落地之日或将不远。

在政策红利之余,我们可以看一下险企介入健康产业还有哪些优势。从本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包括健康设备制造商、大型医疗诊断机构、健康互联网及数据企业、健康险服务商等均有成为健康产业平台型企业的潜力。谁能掌握更多、更准确的客户资源和客户数据,谁的客户粘性或对于客户的不可替代性更强,谁能更有效、更快速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谁就会在健康产业链中的平台作用将更为突出和重要。

相对而言,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更强,尤其是集团化经营的大型险企,有助于其开展产业链整合的工作。此外,他们在健康产业中的经营范围已经十分广泛,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经验,有参股医疗机构的,有投资养老地产的,有介入政府医疗保险经办的,且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已经与各地医院及社保系统进行了对接。当然,目前其核心业务依然是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

而当前,国内的众多险企,专业化经营能力尚显不足,市场规模不小却仍显粗放。而2004年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五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仅剩四家,普遍规模不够,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都难言乐观。如果依然照现有的节奏发展下去,整个行业在健康产业中的作用将十分有限。此外,健康产业是一个边界有些模糊产业,跨界的竞争对手太多太多,行动迟缓的险企能否跟得上众多对手眼花缭乱的布局呢?无论是借鉴前文所述健康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是根据国情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健康险业务,险企都需要加快自己的步伐。是合纵连横积极整合,还是顺其自然广泛参与,如何走?又是另一个很大的题目了。

聊聊健康产业(二)—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舞台插图3

健康产业的大蛋糕很诱人,要想吃到,除了提前下手,还需要趁手的刀叉,各路险企,大家准备好了么?

— 完 —

本文作者:sky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