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超级通货膨胀及货币流通混乱插图原答于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贵金属因为自身有价值、数量有限、易于保存和流通等先天条件,是流通货币的不二选择,相比纸币最大的优点是货币政策稳定,官方很难超发货币来剥夺人民财产。但金属作为货币的缺点也很明显,需要称重、鉴定成色、分割大小,这就需要国家将金属铸币,证明其成色和重量,才能保证金属货币流通。

汉初汉武帝建立了”五铢“钱制度,钱面铸有五铢字样来说明重量,一铢大概是1/24两。在这之前,秦国曾统一了中国的铸币流通,效果并不太好,汉武帝的五铢钱在中国货币史上是极其伟大的创举,直到隋朝,流通了七百年。但五铢钱差点在三国时期实被董卓毁掉。

董卓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想方设法掠夺人民,把五铢钱重铸为“小钱”,相当于超发了货币,这就引起了超级通货膨胀,一斛谷甚至卖到数十万小钱。超级通货膨胀之后,官方货币就失去了信任,民众舍弃了更加便利和易于检验的金属货币,开始使用谷物、布帛等必需品进行交易。货币的退步虽然有连年战乱的原因,但董卓不得不说是这一退步的推手。

《董卓传》:「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外线,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晋书.食货志》:「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董卓坏五铢、铸小钱之后,本来就脆弱的金属货币体系彻底被摧毁,此后三百多年里货币流通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曹操、曹丕、孙吴恢复金属货币流通的尝试都失败了,只蜀汉的货币在特定区域内有流通价值。虽然五铢一直作为流通货币,但大量的小钱之类的劣币对良币的驱逐效应非常明显,货币流通极其混乱,以谷物、布帛等必须品作为货币变成了常态。

这一货币大混乱直到唐朝建国铸造“开元通宝”之后才消除,“通宝”这种形式也一直延续到清朝。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gt Pepper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