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鸿
【故事】
上周末乘车去乡下玩,小鸿和邻居家小敏试了试井里打水,小桶伸下去,叮叮咚咚地很有趣。打上水之后再倒到另一个桶里,去田里浇菜。
这个周末在家里,他对妈妈说:“我找小敏一起来玩打水的游戏行吗?”
“嗯,你先把’打水’过程画出来看看”
小鸿画了画(上图)给妈妈看,妈妈说“那想想,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呢?”小鸿自言自语道:“一根长绳子,桶要伸的很下面,家里有桶和长绳子吗?小塑料桶好像阳台外面有一个,长绳子不知道有没有,可要在哪里玩呢?在大厅里,桶没地方放下去……”
小敏这时也来了,他说:你这画上只画了一个桶,水打上来之后还得要另外一个桶运呢。
小鸿在家里只找到了一个小桶,还少了一个,小敏说他家有,玩游戏时他可以回家拿。但没找到合适的长绳子。
妈妈说:“那我们一起去超市买吧!正好今天要去超市买点菜,你爱吃的黄瓜、鲫鱼和虾,还有你想喝的酸奶。我们也帮爷爷去邮报亭买份报纸”
“好”,小鸿和小敏都很有兴趣。
妈妈对小鸿说:“今天你来负责买好吗?先找张纸,画下来要买的东西,这样不容易忘,一会儿到超市你来’当家’,妈妈今天负责推车和付钱。”
小鸿很兴奋,在纸上画了起来。妈妈看,黄瓜画的挺像,有的画得弯弯的看不出来是什么,一问,才知道小鸿画的是虾。
“你再画画报亭和超市,画好后和小敏说说等会儿我们坐车先去超市买东西还是先去报亭买报纸?”
小鸿画了画大致位置,指着图对小敏说“这是超市,这是报亭。我们先坐139路公交车,下了车去超市,买完东西再去报亭”
小敏看了小鸿画的图说,“报亭就在139公交车下车的附近呢,小鸿你画错啦。超市在对面。”
小鸿把邮报亭擦了,重新画上说“那我从公交车下来,先去旁边的报亭帮爷爷买报纸,再到对面的超市买东西坐车回来。”
报纸买完后到超市,妈妈推着购物车,小鸿一边看纸条一边找东西,小敏也帮忙找,有时小鸿随口问妈“还要买什么啊”,妈妈问:“嗯,看看你记的纸条,上面还有什么没买呢?”
慢慢地东西一样一样都买好了。
买好回到家里,小敏也赶紧拿了个桶过来玩。
“我们再哪里才能伸下小桶去打水呢?”
妈妈说“你和小敏讨论讨论”。
小敏说:“从阳台上怎么样?可以把小桶吊下去”
“好啊……,不过阳台上花盆很多,还很高,不好爬上去”
“要不在外面的楼梯上放下去?”
“楼梯不高,放不了多长呢“
“要不从我小阁楼的床上放下来?”
“嗯,好”
于是,小鸿和小敏爬上了他阁楼上的儿童床上高兴地玩起了打水游戏。
【积极教养分析】:
1,“心智工具”可以提升儿童思考的深度,也能增进做事的计划性和条理性。
如何让孩子做事情变得“更聪明”?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回答是“通过中介活动”,他认为正如孩子通过骑车(工具)可以更轻松快捷地达到目的(处理物理世界的任务),孩子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符号“来更有效地处理各类心智工作,提升思维效率。因此称之为”心智工具“
符号既包括言语、文字、表格,也包括画图、象征(比如狐狸代表狡猾等)、表意动作等。在文中里,无论小鸿做什么(玩打水游戏、超市买东西),小鸿妈妈都建议他先画出来或说出来和小敏讨论,通过
“心智工具”,提升了他的思考和计划条理性。
维果斯基认为正因为人类内化了“符号”这个文化工具,并且依赖它来建构自己的思考,人类与其他低等动物的发展才有了不同的地方,因而让人类高层次的心智功能得以产生。
2、言语的表达能促进儿童的思考。言语表达包括自言自语和对话。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在孩子发展中扮演非常特殊且重要的角色。自言自语可以帮孩子自我调节、和自己沟通,或是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行动。文中小鸿的自言自语“塑料桶好像阳台外面有一个,长绳子不知道有没有,可要在哪里玩呢?在大厅里,桶没地方放下去……”。
孩子的自言自语相当于他的发声思考,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言自语变得越来越简化或不完整,并逐步内化,再形成“内在的口语思考”和高层次的心智过程。
妈妈采用权威开明的管教方式,口气温和,并把工作分解成许多的次目标,(如文中小鸿妈妈提示说“那想想,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自言自语时也会使用类似的表达,从而提高活动的熟练程度。。
对话和讨论能听到反馈和不同视角的观点,从而促进更多新思想的产生,我们来看一个幼儿园记录两位孩子的对话:
•A(5岁8个月):恐龙很巨大……
• B(6岁):几乎就像我们把小蚂蚁踩扁。
• A:而且恐龙会把我们踩扁!
从第一句到第三句,除了包含恐龙的巨大身形的原意,又暗含了新的“隐喻”:恐龙和人的大小之比正如人和小蚂蚁比例,表达意思和层次丰富许多,这一“跃迁”离不开B的第二句对话。
在选择“打水”游戏地点时,小敏和小鸿的对话提出了多种可能,通过反馈和讨论,优化了地点选择,从而让游戏变得更富趣味。
3、写下来或画出来有什么好处呢?文中小鸿画出来后就意识到接下来要找一根长绳子和一个小桶,通过找寻在家里发现有一个小桶,但没有合适的长绳子。孩子往往容易被出现的新事物吸引,忘了一开始的目标。比如本来找小桶,结果在阳台发现了很久没玩的水枪……,画下来能够提醒他定下的目标及步骤。
言语是即时即地的,写下来或画出来让“沟通”、反思和自我调节超越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促进了思考的延展和深入。维果斯基认为写或画下的符号比即时的言语对孩子的自我调节帮助更大。文中小敏后来才过来,但看到小鸿画好的图后就提出了意见:“你这上面只画了一个桶,打好水还得要另外一个桶运呢。”
对于低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孩子很难完整地描述情境和事情经过。通过画图能传递更多的信息。意大利著名的瑞吉欧幼儿教育提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各种艺术(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戏剧)都是儿童表达的“语言”形式,各具特色,都能传达独特的“信息”。对低龄的儿童来说,空间的呈现和购物先后顺序,通过画图表示比言语描述是一种更有效的表达。在文中,小鸿画出了的超市和邮亭大致位置,并说给小敏听,小敏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因而小鸿做了修改,并调整了购物顺序。如果只是言语表达,可能很难说清,也难以发现问题。
也许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不会写字,画画也不擅长,文中小鸿妈妈也看不懂孩子画的有些图示,可你问孩子那是什么他能告诉你!那些看似涂鸦的图示对孩子也说是有意义的符号!它就像大人列出的工作清单一样,可以提醒他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样就能让孩子自己提前做安排,并自己核查。
4、心智工具能增进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升计划条理性。通过画出“打水”游戏和超市购物过程,直观的表达和呈现,让孩子提前“预演”了“游戏”和“购物”的进程,从而能对过程进行改善和优化。
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自我调节是由外而内的,通过“符号“的心智工具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一开始孩子通过外在的“符号”(自言自语、画图或文字等)来提醒自己,增加反思和对话,在活动中产生更多方案并进而优化,提升计划条理性。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使用“符号”的娴熟,儿童能够逐步内化,到最后即便不通过外在的符号(例如自言自语转化成了“默语”,又如孩子不需在纸上画出来),儿童也能在“头脑”里模拟进程,进行思考、优化和检核,从而提升自我管理和行为处事的计划条理性。
【注1】:心智工具课程(tools of the mind)为美国心理学家Elena bodrova和Deborah Leong依据维果斯基理论设计的课程,该课程曾获得联合国国际教育局的2001年度的创新项目奖。研究发现心智工具课程能显著提高儿童的自控力及学业成绩,研究论文发表在权威《科学Science》(2007,2011)期刊上。
【注2】:文章中的图片来自心智工具的网站Home – Tools of the MindTools of the Mind。
【注3】:两个小朋友关于恐龙的对话,来自意大利瑞吉欧幼儿园的记录,引自《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已刊于《为了孩子》2014年10月
延伸阅读:心智工具,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 积极教养 – 知乎专栏
背景知识:什么是积极教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飞之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