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猩球》系列不感冒,却因为看了《猩2》而找出《猩1》看了。要回答一部作品“孰优孰劣”的问题,我觉得是不是至少还应该有以下几个考量:

  • 目标受众:包括了相对而言的易接受度、易理解度
  • 目的:所期待传达的思想/感受、在目标受众中引起的变化
  • 实际解读的效果:包括都是谁读了(看了)、谁在评论、评论哪些东西

《猩2》从技术层面讲,把CG做到了毛发级别(凯撒的毛发多达82万缕以上、而军师莫里斯的甚至更多),考虑到粒子飘动甚至是濡湿状态下的毛发,其复杂度要比《变4》之类高出一个档次,提高了真实表现力也就意味着提高了“易接受度”,同时也是在为其他作品奠定了基石(未必是《猩》系列),不过这还只是一部分。
场面真实好看、能吸引人来看,吸引到哪些人来看?吸引到希望再领略一次科幻奇想、关注战争大片的人(包括我)来看,好,假设你就是带着《变4》《环太》之余味来的,你就会发现《猩2》是一部很不一样的作品,TA不仅在特效上很酷(看看凯撒那酷似林肯的神态)、还在战争的起因演化中事关人性的层面上也演绎出了真实,这份人文层面上的真实虽说未必比同为科幻/魔幻的《魔戒》《阿凡达》展现出的宏大,却甚至可以说更为细腻;至于说“原著还原度”、相信一定会是读过原著的观众的关注、但影视制片的目标受众却是另有定位的(换句话说,”二次交流”不会是主要目标而已)。当设定的受众如果是手捧可乐爆米花希望品尝文化/文艺快餐的(或处于该心态的;包括我自己)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易理解度”与所期待传达的人文层面内容之间的拿捏是多么的微妙了,个人感觉《猩2》比《猩1》做得更为深入,别忘了与此同时、《猩2》还得负担起在艺术层面上展现出更为激烈得多的战争场景的使命呢。

当帷幕落下曲终人散之后,停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什么?就我而言的话,至少以下一些元素、是在我观看《猩1》之后所没有的

  • 如何在喜闻乐见的题材里,使得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文内容、有如天然肌理一般不着痕迹地蕴藏于其中,使人能感知到、乃至于思考到(就这点而言,《三体》无疑是一部出类拔萃、色艺俱佳的科幻史诗,并据说也终于将搬上银幕了)
  • 个体差异(如何在量少的岁月里都能引导到冲突)
  • 认知障碍+思路误区
  • 真实世界中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随着17岁少女玛拉拉获得诺奖,这种同为无畏牺牲而非暴力的人文精神无疑被进一步推向前了,当然“出头者”所依靠的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已经站在了先进文明的一边)
  • “猿”<->“人”<->“神”(进化/退化)的隐喻

正好写了一篇博客(不是专为回答这个问题),就转载一下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楚天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直角引号「」比较难输入,为什么知乎用户喜欢修改问题中的双引号“”为直角引号?
中文环境下阿拉伯数字的逗号应该每三位写一个还是每四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