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郭之前,咱先往前倒一下,说说解放前民国那会儿。我们现在熟知的各位大师张寿臣,郭启儒,马三立,常连安,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堃,赵佩茹、王世臣等老先生,30、40年代,这些位大师在京津地区撂地演出,那时候相声传到第五代,而且连一门生意都不算,就是在天桥和剧场娱乐群众,在北方有一定群众基础,收入和地位远不能和京剧、大鼓演员相比,那时候的相声最为质朴,从八角鼓中分离出来,穷尽其能逗大伙一乐,赚口饭钱,也就让那个时代的各位大师各显其能,那时候撂地的老先生都是真能耐。那时候的相声多是反应市井生活,或是讽刺地主大户的为富不仁,与时代结合的也好,大伙自然喜闻乐见。

说着就到了解放后,因为成立了一些广播说唱团,文工团什么的,原来的自由演员成了体制内的一份子,因而相声也多了一种宣传作用,各种歌颂的就开始了。然后有个什么改革小组,就开始把一些个相对糟粕的东西剔除掉,可以说反映的生活还是解放前后的那些个事情,也留下好多老段子。这时候不再单纯是逗乐这个作用了,因为有些宣传和歌颂的东西本身并不好笑,也就让相声略显疲软。

再然后就出现了电视,相声也就通过它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可是受众面广也就遇到了内容问题,本身植根于京津地方的好玩意儿放在全国观众面前,可是有些包袱在北方响,南方却不脆成,而且这时候宣传和歌颂的成分更大了,就越来越不可乐了。

相声这门曲艺是由演员个人能力和作品的水平一起呈现出来,缺一不可,解放初侯宝林先生和侯一尘先生曾专程拜访老舍先生,老舍先生为他们出谋划策,这时候老先生们本来就都有能耐,再加上好的作品,所以那时候有个高峰,而且是很高的高峰。再后来相声跟着电视走进80年代,那时候梁左先生又给推了一把,也还可以让相声继续都得大伙前仰后合。在之后相声明显被小品打压住了,因为本来就是逗大伙乐呵的,自然哪个可乐大伙追哪个。

然后到了04、05年郭先生的黄金时期来了,北京相声大会到德云社,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人,我们看到年轻的相声演员说《黄鹤楼》、《大上寿》、《夸住宅》,我们还是被逗得哈哈大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剧场来听,市场被带起来了,也就出现了好多相声团体,随着从业人员的人数剧增自然就有了比较,演员水平的高低也更多的被拿来比较,水平好坏在我等外行观众眼里也莫衷一是,全看个人喜爱,但是我有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不同的演员说同一段相声,高下立判。

判断郭先生在相声里的作用我觉得也简单,先说推广和影响力,可以说这点上他确实有功,让更多的人开始走进剧场听相声,而且有一大部分人认为他说的才是相声,其他人的就不是;二一个,郭先生是否对相声的技巧、和作品的提高有着和老先生一样的作为,这点上我个人认为没有特别的功劳。不过倒是让大伙知道了“说学逗唱”的唱是太平歌词,也有更多相声演员朝着老郭这个榜样努力,后辈相声演员的培养也有了流水线的味道。放在大环境里,相声也就更接近一门生意了,因为带来了相当的利润回报。

我个人认为,说相声啊,还是学着老先生的四平八稳,继续逗乐吧,某一个演员无法左右一门艺术,决定艺术存亡的其实是我们这些观众,因为是我们花钱要他们变着法儿的逗我们乐啊,要是有一天相声说到非得下台咯吱您去,我估计您也就不听了,您说是不?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ris Lau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郭德纲、于谦在蛇年春晚上的相声?
郭德纲认为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太平歌词」,为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