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直以来很想探究的一个话题:从事艺术——经营生活。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技术到理念、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
任何文艺行业都应该算技术行业,只不过感性和创造成分较一般的技术行业有更多投放,且产品属性相对特殊而已。所以,我相信每一个在自己的技术行业中有足够深入学习钻研的人,经营生活的本事不会差到哪去,殊途同归。
说几个栗子吧。
我因为从小学习钢琴,便狭隘地认为只有古典音乐才是人类需要的音乐。
现在到了大学,经过系统地现代音乐学习与认知,我才懂得,每一种音乐都是好的、值得玩味的。
古典乐派严肃华丽的对位写作;浪漫乐派简单清新的旋律行进;印象乐派性感朦胧的织体构筑;爵士歌手骚气无比的即兴拟声; Fusion音乐所兼具的流行广度和理论深度;朋克乐手的仇视一切破坏一切;英伦歌手叫嚣的“我们才华横溢爱听听不听滚”;硬摇滚的高亢华丽,个人英雄主义;死金黑金的暴戾双踩、没调儿的吉他、死嗓嘶吼;Gangsta说唱的“婊子爱我、我的钱多到了屋顶”;jazz说唱的心灵鸡汤生活琐事;trap的下坠感、dubstep的深沉、brostep的暴躁、传统edm的情绪把控;new age的神秘恢宏,world music的包罗万象。我都觉得——牛逼极了。
真好,我会去爱全部的音乐。
我的老师说“你既要看最积极阳光高尚的一面,又要看最下作阴暗肮脏的一面”。我永远会记住,这也是一个文艺从业者该有的素养。
在感受世界时,我会极包容,很少尝试去说服谁,很少觉得什么事情不能做。我会和内心排斥音乐的人聊其它话题聊得很开心。我会认为每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路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我毋需多言。
我看得开,我无所谓,我自由主义。
这让我活得很开心。这是音乐教我的,什么是“包容”。
在音乐制作技术手段不成熟的时期,大师们营造画面感通常是用律动、音符编配来营造画面感。现在因为midi音色库技术极大成熟,很多时候是使用音色和混音技术来营造画面感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合适”
音色其实是有材质分别的——如金属感、皮质感、水质感、灰尘感、木质感、胶质感等等。
比如要把音乐处理成失恋雨后的傍晚,那么雨后空气是清澈的,音色的整体亮度要亮些,混音时将音色处理安静。多选用水质感、干净的音色,少选用灰尘感、有噪点的音色。因为空气潮湿且冷,所以混响声的高频可以适当做提升。 因为人是失恋的,走得垂头丧气,所以Groove要有顿挫感。甚至可以用一件prec去特意“卡掉”groove的行进。
比如要把音乐处理成在jazz club感觉,那么jazz club是昏暗的、光线少,像是“蒙”了一层。就要多选用灰尘感、木质感强的音色,少选用干净、明亮的音色,混响声的散射多,高频少营造温暖感。而在音符把控上就应该大量使用功能性不明显的jazz和声营造不确定、性感的氛围。
每当我看见大牛用画面感来搭配音色,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映射为具体的技术操作,做出各种各样极其“合适”的音乐作品时,简直叹服。
在感受世界时,我虽然从未接触过设计,但在欣赏设计时,有时便能够察觉到产品的材质、形状、颜色搭配的“合适”之处。除了审美提升,甚至是在和人来往时,我也变得能够很快判断在文化水平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下如何表现和交流才“合适”。这是音乐教我的,什么是“合适”。
我不喜欢故作深情。
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一个这样的男人更有魅力。
Bing crosby-white christmas也认为没有什么比一个这样的艺术家更有腔调
【OURDEN字幕】Hopsin – Ill Mind of Hopsin 5 中英双语MV
这让我稍微懂得了如何在演唱时拿捏技巧与感情的比例,区分真诚的演唱与刻意的演唱。并向着这种真正“清澈”的演唱努力。那种心里的东西,不是几句嘶吼、眉头紧蹙、干净的嗓子、编两段故事、不知所云的歌词就能带来的。
在感受世界时,我乐于感受的就是世界最纯净,最不矫揉造作的部分。我可以很容易分辨哪些言语、行为是对方心里真正有的,哪些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这是音乐教我的,什么是“真诚”。
以上,每一次技术的提升都会带来生活上的感性认识,而生活的感性认识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找对钻研技术的路数。
这就是从事音乐工作的我,在感受世界上的一点点不同。
一家之言,还请指正。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朴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是不是除梁欢外,中国其他音乐人都在装聋作哑?
有哪些值得欣赏的、不同风格音乐人跨界合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