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写的,将就看吧,首先1 回答什么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以及讨论他们的意义,然后2 阐述人为气候变化的危害,3对媒体放大的“骗局”事件经过进行阐述,事实是这只是一件很正常的学术透明和分享问题,并没有任何数据是编造的,这件事情被学界最后仲裁为没有造假。4然后讨论碳交易是否是一场政治阴谋,谁在获益,5然后贴出一些气候变化的证据,6最后有讨论远古气温记录和数据来源。综下,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本来就是在科学界有争议的事情,但是认为影响气候变化,生产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污染排放是达成共识的事情。
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科学界真实在讨论的不仅仅是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而是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Global warming 小于属于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指天气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从几十年到几百万年的一种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和持久性意义的变化。
他可以是一种平均天气情况的变化,也可以是平均天气分布的变化。举例,这种变化可以是全球温度变化,极端异常天气(比如说一个地方在历史上异常的变冷另一
个地方变得特别温暖, 也可以是一个地区的天气复杂而奇怪的变化,比如近两年的英国),
厄尔尼诺现象,城市热岛效应等等等等。这个气候变化可以是全球范围的,也可以是海洋或大陆范围的,也可以是整个人类活动范围的,
也可以是具体国家等范围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议题里面,global warming这个议题被热议,而global
warming包括的议题也有很多,可以是广义的世界性范围某些国家地区相比自己而言气温的上升与否,或者狭义的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还可以指世界范围性
的城市热岛效应。可以是长时期的几千万年前到现在世界的气温变化,也可以是近一百年的气温变化。此外,warming
trend造成的冰层融化与否,海平面上升与否,人类化石燃料燃烧对自然的影响等等都包含在其中。这些所有东西的研究,都会对人类发展和生存起到非常严肃
的影响。整个科学界首先是严肃的, 议题是有意义的。不是什么故意编造的故事。
二:不管全球温度升高还是没有升高,人为温室效应也是存在并需要采取行动管理。
人为温室效应的存在和需要调控不需要全球变暖作为必要前提。
我就举一个温室效应的例子:城市热岛效应,指由于城市是钢筋水泥土构造,导热率高,密集不容易散热,空气污染多,温室气体,粉尘等浓度大,形成高温中心,
所以温度普遍高于郊区乡下的现象。这温度一高了,空气就上升了,空气一上升了,周围的大气就像中心涌入了,这一涌入了,城市中心形成一个低压涡旋,然后所
有污染气体,粉尘,气溶胶全涡旋在那里了成了你今天看到的污染样子。工业革命以后
人类经济,科学,工业,人口的迅猛发展导致化石燃料使用的急剧上升,排放了大量的而且成尖锐增长模式的温室气体GHG,各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LULUCF), 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和各种生态破坏等等不可持续的发展在世界范围都是有目共睹的。就单单说这个城市热岛效应,就在全球范围内上演。请问,全球气温升高,
没有升高,和这件事有关系么?全球升温,惨了,全球不升温降温,热岛还是在那,只增不减,你想怎样?
再说,温室气体是什么?是水蒸气,二氧
化碳,甲醇,各种氮氧化物,氟氯烃什么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仅是减少碳排放,它包括减少这些巨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会造成光化学污染,臭氧
空洞等等问题,全球升温还是不升温,升温和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有没有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污染气体注定注定是要被减少排
放的。 碳减排也不光光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减少植被的破坏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贮存了地球陆地上86%的大气碳源和70%的土地碳源。
而现在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破坏森林城市钢筋水泥排放大量碳源,扰乱了碳循环。使得人类居住的地域大气中碳浓度超标,从而造成和扩大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二
氧化碳融入地表水源造成水,土地的酸度升高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农业问题,留在空中催化和和其他气体反应,造成了二次污染等等。
三,气候变化门是媒体把EAU邮件泄露信息管理不规范和还有争议的古气候气温图以及建模混为一谈,企图使气候界权威,发表界权威,联合国IPCC名誉扫地。多个调查组对EAU的邮件泄露展开调查并认可了他们的专业精神,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他们伪造隐藏数据。
一方面被泄露的email只有英国东安吉利亚的大学EAU的CRU这一个研究机构,EAU大学被嫌疑在给互相的email里面唆使伪造数据,以及在被要求查看原始数据的时候,保留不提供给质疑者。事实上EAU只是重建气温模型, 原始数据根本不是他们的,要他们展示原始数据,牵扯进了科学界比较乱的数据所有权,
需要付钱买给数据,的现状。这种现状并不是什么丑闻,你想想你搜集了全世界的数据,那么多工作,你想不想收钱,你想不想和别人免费共享?EAU的问题就在
于他们没有数据所有权,而此大学又没有完善的官方的拒绝查询数据的公事公办的条例形式,所以一部分学者间的轻浮口语化的邮件,以及一些业内人士对自己模型
数据的刁侃变成了媒体捕风捉影的对象。而另一方面以Michal Mann为代表的其他气象学家也
被牵扯近来因为他们独立研究得到的结论和CRU的一致,他们可能认识但是没有任何合作,更和这次email泄露没有任何关系。这些人有的是IPCC世界最
官方的政府间(所谓政府间就是由各国政府派代表去的意思)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的成员有的人则不是。其中,IPCC成员Michal
Mann的图被IPCC引用。这两件事一件是一个科学界希望自身数据共享的反省
和革新,另一件是一个主流气候界认同所以放上IPCC,却肯定有业内职业质疑的这么一个科学争议。被一些无知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加以了天马行空的猜测试
图找到这些科学家,研究机构,联合国组织之间暗中勾结的联系编织出一个由几个科学家主演,却可以玩转整个世界各国政府的惊天科学阴谋丑闻。然后你又信了。。。我们只来看事实timeline:
- Nov
20, 2009: CRU邮件争议Climatic Research Unit email controversy,指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s (UEA)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超过1000封的private
email被泄露并被发到网上,原因是有人质疑他们的气温变化图,要求要看他们的原始数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给予的回复的态度不尽人意之一者认为没
有基于一个诚实的细想交流。 这些邮件里面牵扯进了Michal Mann和他的hochey sitck graph,
这幅图因为被引用在IPCC的2001 assessment reports
summary里面而引发媒体的轩然大波。在媒体的参合下,演变成climate
gate气候变化门,上升成为了一场大有背景的科学阴谋scientific conspiracy,让气候界,科学界陷入巨大的信用危机。 - 牵扯进来的人和事有:(A)Michal Mann和他的hochey sitck graph。Michal
Mann,美国物理和气候学家,现于美国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Earth System
Science Center任director一职。 1998年,和Raymond S. Bradley还有Malcolm K. Hughes
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 Global-scal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past six
centuries的文章,其中包括了一张显示了地球气温在在几个世纪的稳定之后却在二十世纪末期急剧升高。1999年他们重建了数据并将年限延长到数十
几个世纪。 而这幅图,因为形状特别像曲棍球帮而被广泛成为”hockey stick graph”
而正是这幅图,成为了主流气候学家被他们的批评者批评的众矢之的。这幅图是基于北半球主要是European and North Atlantic
phenomena 地区的树年轮变化得到的其后数据,这幅图“shows the average global temperature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For the first 900 years there is little variation,
like the shaft of an ice-hockey stick. Then, in the 20th century, comes
a sharp rise like the stick’s blade”(900年都非常平缓,工业革命后马上急剧上升)(B)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的政府间气象组织。由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几千名各界科学家参与主要工作是编写气候报告提供科学技术建议给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帮助其制定决策方针。 IPCC由IPCC panel (监督委员会也是法人),Secretariat(秘书处), Bureau,和三个working group 组成。Working group I II III(每个working group有两个联席主席,一个来自发达国家,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个技术支持小组组成, working group I是研究气候体系和变化的,working group II是研究自然和认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的,working group III 是专门研究减排方案的)。panel监督委员会是由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拍出的懂行的代表组成的,而
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合作组织只能以旁观监听的形式出席。IPCC的报告,由各国政府选出的科学家通过层层审核而做出的,并且IPCC不自己开展科学研究,
而是根据搜集评定综合已经发表的学术著作而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设意见。IPCC于2007年与Al
Gore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IPCC在2001年的第三个报告的summary里面引用了Michal Mann的hochey sitck
graph而遭到全方面的信用危机。(C)The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和Phil Jones:CRU
是隶属于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一个one of the leading
institutions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此研究机构最显著的研究结果是和Hadley Centre
合作的全球地表温度记录,这份全球气温记录追溯到了1850年。其中CRU负责搜集模拟陆地部分的温度记录而Hadley
Centre负责搜集模拟海洋部分的温度记录。这组数据记录为:HadCRUT,囊括了1871到1998年,从北纬65度到南纬35度之间区域分散分布
的气温数据,并通过把地球网格化而赋予这些不同的气温记录点不同的影响度而建模得到结果,于1998年发表在了Climate
Monitor。气候变化门正是从他们的邮件被黑而开始的,
主要质疑他们的模型存在误导和错误,并且不分享原始数据。事实上CRU的工作其实只是搜集综合整理这些数据引入气温计算模型来重建气温记录。他们的原始气
温数据是从很多地方搜索或者买来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始数据来源是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CRU并没有享有所有数据的保存权和所有权以及公开权。CRU的director 是Phil
Jones,他在邮件事件爆发后企图整理所有原始数据公之于众,
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会花费他们很多时间甚至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从而使他们陷入信用危机。 下图是 Phil Jones
的HadCRUT3气温图。3的意思是第三次审核重建。(D) Hadley Centre:One of the United Kingdom’s
leading centres for the study of scientific issue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t is part of, and based at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Met
Office (Meteorological Office英国气候局, United Kingdom’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被牵连原因见(C)
- Nov
23, 2009, 也就是在哥本哈根会议前两星期,Muir Russell技术调查委员会成立,对CRU
email事件展开调查。调查委员会由与CRU以及IPCC没有任何关系的学者组成,主席Muir Russell,
前公务员,爵士,前格拉斯哥大学校长University of Glasgow), 苏格兰司法任命委员会主席(Chairman of the
Judicial Appointments Board for Scotland)。调查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有:Nature杂志主编Philip
Campbell,前爱丁堡大学副校长,爱丁堡皇家社科协会,苏格兰皇家名誉教授Professor Geoffrey
Boulton;前苏格兰National eScience Centre主席Professor Peter Clarke; BP(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集团公司研究技术组首席执行官David Eyton; BCS副主席Professor Jim
Norton。很多气候界的科学家和组织,政府部门表示支持UEA并宣称这次investigation is unnecessary. - Dec 1, 2009 IPCC 的chair Rajendra Pacjauri说会调查 CRU director phil jones,说他在邮件中表现轻率之后,phil jones辞职。
- Dec
4, 2009英国首相Gordon Brown秘书发表声明 “The approach of the climate saboteurs is
to misuse data and mislead people. The sceptics are playing politics
with science in a dangerous and deceitful manner. There is no easy way
out of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despite what they would have us believe.
The evidence is clear and the time we have to act is short. To abandon
this process now would lead to misery and catastrophe for millions.”
虽然说得很好但是既然没人相信资本主义险恶政治嘴脸就不翻译他了 - Jan 22, 2010 英国The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宣布对UEA和CRU 邮件和数据共享方面进行调查。
- Jan 27,2010 Deputy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 Graham Smith声明说从被公开的CRU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邮件没有做到FOI(英国free of information,信息公开法)的要求
- Feb, 12 2010 NATURE杂志(确定你知道这本杂志…)主编Philip Campbell在
被质疑者怀疑其公正性后辞职调查委员会。 对于Phillip的这次举动,调查委员会主席Muir
Russell说他很遗憾Philip的退出和认为他失去了他作为监督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但是他理解Phillip的退出。Philip
Campbell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各种偏向于UEA和CRU的各种言论:“没有任何证据指向UEA的隐藏数据 there was nothing
to suggest a cover-up by climate scient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科学家没有隐藏数据,如果你阅读那些邮件,你会发现只有极少的部分专业对话可能会让外行觉得那是错误的,唯一可能成问题的只是一些官方对于数据传播的限制,除此之外他们表现出一个研究者应该有的样子。The
scientists have not hidden the data. If you look at the emails, there
is one or two bits of language that are jargon used between
professionals that suggest something to outsiders that is wrong. In
fact, the only problem there has been is on some official restrictions
on their ability to disseminate data, otherwise they have behaved as
researchers should.”
- March 1, 2010 The 英国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对 Phil Jones为首的CRU(UEA)的研究者进行公开提问。
- March 31, 2010,英国The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批
评了UEA 大学的信息封闭保留氛围“culture of withholding information”但是委员会没有谴责phil
jones。 委员会EAU大 可以做得更好来支持phil
jones和CRU当他们处理被要求数据共享的情况,UEA和CRU的科研声誉因此失误而失去光泽。
- April
14, 2010 牛津大学毕业,普林斯顿大学phd毕业,曾于牛津供职,前剑桥大学皇后学院院长earth science
系主任,斯坦福访问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前校长(rector是校长么?),英国国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首席顾问:Lord Oxburgh 通过对邮件时间的调查就此事件发表声明:真心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邮件有任何不妥,CRU这群人很妥当的做好最基本的科研工作(“absolutely no evidence of any impropriety in the emails, the basic science seems to have been done fairly and properly”
)帝国理工统计学家在听证会上说CRU很天真,但是没有更好的技术来产生更好的结果了。(David Hand, a statistician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who sat on the enquiry panel, said the CRU
scientists, had been naive over their use of statistics, but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the better techniques would have produced different
results. ) - July 7, 2010 Muir Russell调查委员会的结论: 对于气候变化这一严肃课题,CRU研究者们显示了他们作为科学家应有的诚实和严格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Climate
science is a matter of such global importance, that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honesty, rigour and openness are needed in its conduct. On
the specific allegations made against the behavior of CRU scientists, we
find that their rigour and honesty as scientists are not in doubt”
- 一
共有八个组织对Muir Russell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做出了调查了并得出没有证据说明CRU伪造数据的结论,这八个组织是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UK); Independent Climate
Change Review (UK); International Science Assessment Panel (U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first panel and second panel (US);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
四:气候变化不是一场政治阴谋,碳交易的最大受益者是全人类及其子孙后代,中国在碳交易里面活动积极,如果中国有损失,完全可以像美国加拿大一样选择退出。经济是利益,环境效益也是国家利益。
-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现金也是前三大排放国。
- 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至今有约190个左右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 美国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 2001年3月,美国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 《京都议定书》
- 中国政府2002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自主提出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
- 欧盟于2005年设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确立交易规则
- 中国2006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是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美国
-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焦点是“责任共担问题”而不是气候是否变化问题。各国政府在谁该减排多少,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金帮助上没有达成共识。
-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立场: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中国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
性
和紧迫性,一向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尽管金融危机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
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不会松懈。”欧盟承诺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减排20%,并表示愿意与其他发达国家一道将减排目标提高到30%。日本承诺的则是减
排25%。澳大利亚虽承诺减排25%(以2000基准年)美国首席气候变化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表示,美国要等国会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后,才能正式
承诺自己的减排目标。 - 2011加拿大退出条约,因为他们认为加拿大每天排放不到全球2%的温室气体,美国是最大的排放国之一都没有包括进去,加拿大觉得自己承受不了这种减排任务,表示可以用减排的钱买吃的。
- 2012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罗勇:”欧亚地区的寒冷天气,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进入停滞期。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主因。近30
年对太阳辐射的卫星观测表明,太阳活动没有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而且太阳活动的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还不到温室气体作用的1/10。强烈的火山爆发
虽然会对地球大气起到降温作用,但这种事件出现频率低、影响时间短。如果气候变暖速度过快,影响将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 看了,你还觉得欧美强收我们税?你觉得,美加都能退出,中国政府还自愿贴上去,你觉得其实中国政府。。。,,,是受?。。。。。
那么京都议定书有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碳交易到底怎么回事? 谁在里面获利?
- 《京都议定书》有一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发达国家靠不可持续发展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到达今天的发达,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落后同时也相对没有承担那么
多的环境责任。这个原则体现在很多方面。基本方面有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
年减少5.2%。欧盟的集体减排目标为到2012年,比1990
年排放水平降低8%,欧盟从中再分配给各成员国。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此外,发达国家还要以金钱或者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 - 同
时,议定书还有一个主要的绿色开发机制(CDM),
规定两个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这个额度以“净排放
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化为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和交易。这交易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
家增加的方法,以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 由于发
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
成本也低。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
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形成了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 这个市场而已是强制的市场也可以是自愿市场,一些大公司通过倒卖碳排放指标而从中获利。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已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
英国通过“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气候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美国堪萨斯州
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作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
大的经济收入。
- 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被《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但中国却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活动。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 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领先全球。2007
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得73%,2008年更是惊人占到84%。目前中国有近2000个CDM项目获得国家发
改委批准,有267个CDM项目在EB成功注册。印度、巴西、中国和墨西哥是全球CDM项目注册数目最多的4个国家,占据了全球CDM项目总数的75%。 - 这
种低碳经济既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也可以带来经济转机。他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马
上确定就要枯竭的化石能源的依赖性,优化产业结构,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要说谁是最大获利者,我觉得是全人类以及后代。
五:工业革命以后气候确实在变化,是完全没有争议的,人类对气候变化有影响需要节能减排也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是人为因素对全球升温是否有影响,影响多大。这一结论在世界范围的学术界达成一致共识。
多
种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后, 全球地表
气温变暖,高层大气变冷,极端异常天气(干燥或多雨狂风,极寒极热,厄尔尼诺现象),城市热岛效应,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这
些都是没有疑问的被一致认可的。并且,没有自然因素可以解释今天发生的这些现象。争议的只是远古时期气温记录重建和对于气温变化周期的猜想,没有证据可以
证明地球气候处于一个什么期,科学界大部分认可并认为今天的气候变化,非常可能是由于人类不可持续发展而引起的。
- 首先是各国科研机构:
- 2001 17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issued a joint statement, entitled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explicitly acknowledging the IPCC position
as repres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 science. The statement, printed in an editorial in the journal Science on May 18, 2001 was signed by the science academies of
Australia, Belgium, Brazil, Canada, the Caribbean, China, France,
Germany, India, Indonesia, Ireland, Italy, Malaysia, New Zealand,
Sweden, Turke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17国学术界签字,在Nature上发表联合声明。
- 2005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the G8 nations, plus Brazil, China
and India, three of the largest emitter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signed a statement on the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The statement stresses that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is now sufficiently clear
to justify nations taking prompt action, and explicitly endorsed the
IPCC consensus. The eleven signatories were the science academies of Brazil, Canada, China, France, Germany, India, Italy, Japan, Russia,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11国包括世界最大的三个温室气体排放国联合签字。 - 2007
In preparation for the 33rd G8 summit,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the G8+5 nations issued a declaration referencing the position of the
2005 joint science academies’ statement, and acknowledging the
confirmation of their previous conclusion by recent research. Following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the declaration states, “It
is unequivocal that the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is is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human interference with
the atmosphere. Thes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Earth unless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The
thirteen signatories were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Brazil,
Canada, China, France, Germany, Italy, India, Japan, Mexico, Russia,
South Africa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13国家联合确认自己的声明,并说非常有可能是人类原因造成。
- 2008
In preparation for the 34th G8 summit,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the G8+5 nations issued a declaration reitera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2005 joint science academies’ statement, and reaffirming “that climate change is happening and that anthropogenic warming is influencing many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ystems.” Among other actions, the declaration urges all nations to “take
appropriate economic and policy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ransition to a
low carbon society and to encourage and effect changes in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behaviour.” The thirteen signatories were the sam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that issued the 2007 joint statement.人为原因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减排 - 2009
In advance of the UNFCCC negotiations to be held in Copenhagen in
December 2009,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the G8+5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