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圆桌之散记(一)插图这周的知乎圆桌内容是“金融的工程师”,也就是Quant。不知这次活动会不会促成知乎中用户文化的新导向,但就亲身参与过程来看,这一定是次嘉宾非常认真非常靠谱,积攒了不少问答干货和引入大量新用户的活动。

在国内此种经济环境和就业状态下,Quant此概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能抵挡住经济下行风险,套利于各种行业周期,各种政策环境,且由于其相关人员从业背景的高配使得人员智力成本极度压缩高密度,并且轻资产可以重复利用“复利”这个杀手锏爆炸式发展的一个行业。这与国内传统金融行业的风格完全不同。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逐利的。简言之,如果市场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相似的思路和实力,那么市场的份额将平分达到平衡;如果有快有慢,那么将会周期性地处于动态均衡。然而革新技术的产生会打破这一局面,市场上如有压倒性的技术进步,那么则会迅速蚕食原先所有人的份额。这就是2010年以后到现在,国内的金融二级市场在发生的事情。

Quant这种细分的职业类型只是见证这一次(国内)自下而上颠覆性金融技术变革的代表。Quant这个概念背后,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批又一批回国淘金的高级金融人才在默默地寻找方向并逐渐影响了市场技术更新换代的现象。这重点是新技术,尤指以计算机编程来代替人力重复劳动的革新,以及二级市场交易相关的所有工作职能全部推倒更新,以重新构建新的市场均衡和利益分配链的过程。Quant应该比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人员更Geek,因为产品有bug可以升级,Quant出bug直接亏钱走人。本来二级市场就是个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行业,再叠加编程背景,生产Quant的淘汰率就更高了。

而国内的Quant又与国外的主流Quant完全不同。

一、交易规程不同。国内市场只有自动撮合,没有做市商制度(即将推出的期权有,但是期权的推出日期现在还是未知数)。So,所有的做市商交易策略都没用。行情数据只有快照没有详细成交队列。这意味着高频策略的数据源都不同。So,去掉一部分高频的策略。等等。

二、美国的Quant大发展是以金融“证券化”为标志带来的衍生品交易繁荣而催生了一系列主要与衍生品定价有关的职位。这一步国内刚刚起步步履蹒跚,监管各种严格。今年年初开始火爆的余额宝各种宝宝是一种,依托在互联网行业之上的各种P2P产品也是一种。这两种都是依托于互联网的,更像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新方向,所以利益分配也更倾向于产品的推广。也是不同。

三、市场逐利的程度不同。国外的情况我不熟悉,但是巴菲特这样年化收益率30%左右被捧为大神的状态起码是正常的。国内的资金量大且饥渴,融资成本高。这是与国内长期高M2并且近十年来依托房地产发展而形成的习惯有关。加上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衰落引起大批资金急切寻找新的”暴富“渠道。之前有房地产市场年复利30%的增长速度,这些资金在房地产市场,现在这批资金一部分从房地产市场抽出,自然是继续寻找年复利30%的投资渠道。以上导致二级市场投资高风险逐利的风气非常重,年化收益100%以上的年年都有,但是收益冠军的宝座年年易主。大家似乎都比较享受一种醉生梦死然后暴毙而亡的状态。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健康的。

国内股指期货市场初始之际,曾有不少做期现套利的,后来越来越少,为什么?市场快速演化的基础上,期现套利成了机构大资金的必须配置,后期期现套利的收益越来越少,技术做到最好的公司也只能达到10%-20%,融资成本动辄10%左右的状态下,呵呵,怎么玩?

七砍八砍下来,在国内,Quant能做的活儿所剩不多,剩下都是难啃的骨头。现实中,大量回国的Quant们基本比较水土不服,目前硕果仅存的主要有(本土版)高频交易(但是资金容量偏小)和一些多因子选股模型(国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你相信吗,呵呵)。说真的,国内这么血腥的市场,真的都挺难为大家的。

不过,越是苛刻的市场越会催生出技术变革。相信以”战胜市场“为己任的Geek+Quant们,在不久的将来,会带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只不过这次可能会是从内(国内)到外(国外)。

很久没扯这么严肃又恶心的主题,有所偏颇请见谅。除了生存环境比较有挑战之外,Quant本身的工作还是挺High的。谢谢围观,欢迎吐槽。

(待续)

后记:

1) to 各位,“呵呵”在N年前的时候真的是偏正面的礼貌用语哈,如果不用“呵呵”的话,我一般用“嘿嘿”,这个偏猥琐,想想可能更不好。真的是暴露年龄了,见笑 ^-^

2) 不小心又烂尾了,听某人建议改续集吧。自由时间太琐碎,见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老豚晕糖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