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尺度上确实密度不同,不过大的尺度上地球的密度在各个圈层是比较均匀的,与它们的物质组成有关。比如地核是金属性质的,虽然成分还未成定论;又比如大陆地壳是由不同种类的岩石“镶嵌”组成的,例如花岗岩等。这样的话地球深部的密度自然更大一些。这些涉及到的主要是地质学知识。
高低不平确实与火山、地震、板块运动这些活动有关。就最为人熟知的岩浆作用而言:岩浆上涌到地表喷出时(有时是溢流出来),随着岩浆的流动、冷凝结晶、形成岩石,覆盖的区域自然会增厚,还常常留下火山锥。在海洋中则视规模大小可以形成海底山、洋岛等等。这些作用在地壳构造薄弱的地方更容易发生,比如板块拉张地区、大陆裂谷、板块拼合处、大洋中脊。这是新的石头形成的开始,后面还有许多过程,暂不赘述。
接下来就有一些关键的小尺度作用使之坑坑洼洼、更加不均。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少部分是玻璃质的。陆上形成的岩石会经受长期的风化剥蚀还有流水的改造等,还包括一些生物的作用(归结起来也是物理、化学的作用)。由于化学性质的差异,有些矿物容易被风化、搬运,比如云母,被风化、破坏以后往往容易被流水带走;有些矿物比较稳定,比如石英。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不同,这和它们的岩浆源区成分有关。所以反映到大一点的尺度上就是有些岩石被破坏了,残余成分留在那儿。地表就因为这些作用变得千沟万壑。不过还没有停。生物对某些残积物的作用加上风化作用会形成土壤。这些地表的动力作用类型不多,但是涉及具体环境时比较复杂,比如在撒哈拉,岩石的温差风化作用强,热胀冷缩比较厉害,时间久了更易开裂,裂了暴露的面积就更大、更容易被化学风化。
尺度大一点的,就涉及构造运动。比如有时地层会断裂,甚至揉皱,也会让地表凹凸不平。比较好理解。
最后,地球是不是在变得更加均匀这个问题,我更倾向于认为它在分层化。地球形成时,重的Fe、Ni等物质聚集到地核,剩余的即是分化出来的原始地幔。原始地幔又进一步分化,产生了今天的地幔、地壳等。关于地球的分层,还有流变学上面的分法,比如岩石圈、软流圈。我认为分层化的依据是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包括密度、地球化学行为等。比如在某股特定的岩浆(一个成分确定的体系)中,有些元素喜欢进入先结晶的矿物,有些则喜欢留在剩下的熔体里面。当初我们居住的地壳,里面也是那些留下来的元素比较多。所以长此以往(地质年代的常用单位是100万年),随着岩浆作用的不断进行和地壳地幔的物质循环,我认为这些石头们会各得其所。
补充一个:壳幔循环_百度百科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8 个回答,查看全部。